古瓷收藏 不能见“残”就“废”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7-09-04]
收藏,作为一种特别爱好与雅趣,藏者对藏品完美之追求,乃人心之所向,也是许多行家所倡导的。但纵观如今的“收藏热”,笔者感觉到,曾经的重欣赏、重研究的“学术性”收藏被相当程度地削弱,代之的是更多的人将“投资”、“赚钱”等藏品的附加功能放在了首位。由此,对于藏品,特别是瓷器一类,“全品相”要求几乎被提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有“病”即弃、见“残”即“废”成为一些群体的当然选择。
就拿笔者所在的浙江湖州来说,偶尔逛过古董店或周末练过府庙地摊者,都会频率较高地听到“品相”一词。什么“瓷器毛了边,不值半文钱”,什么冲线、爆釉、窑封、退粉……都是指的瓷器有毛病。总而言之,在追求精致、清雅、完美的江南人眼里,对瓷器的挑剔疙瘩又疙瘩。许多行内人跑遍全国回来,共同的感受就是:长三角的人买古瓷最忌讳不是“全品相”,“要买一件要像一件,不然将来一出手难卖,二价格难高。”由此,让一些新进入古陶瓷收藏领域者,好的“宝”、“真经”还没吃透,“全品相”的提醒却时时闪念在脑际,甚至奉为金科玉律。
纵然,如果不论品相而“统吃”,那么我们终其一生、倾家所有,也只能收得遗世残瓷之沧海一粟。瓷器易碎,但瓷片却千年不化,因而残瓷、瓷片存世浩如烟海。但也正因为瓷器易碎,千百年来,经历了战乱、生活中的使用与磕碰,一件件完美的瓷器“粉身碎骨”,完好无损者才少之又少。而如今收藏者的队伍在迅猛扩编,有限存世的完美器“吃”进一件市面上少一件,想要淘得完美的精品,其付出的财力非一般爱好者所能承受。而如想收几件不同时代、不同器型者的完美精品,更是难上加难。
那么,我们为何不稍稍放低一些自己的要求,在有限的财力里,“淘”等更多乐趣呢?
其实,如果我们退一步,放下“日后靠它升值赚钱”的主要目的,那么,我们还是可以不必付出多大财力,收到稍微有些“病”但同样是古董,同样拥有历史、审美及至升值价值的诸多古瓷的。因为不管怎么说,这些“白玉微瑕”、相对完整的古瓷在市面上也会越来越少的。
前一阵子,笔者因公出差北京,挤出了一点时间到琉璃厂、潘家园古旧货、报国寺古玩市场去“溜了溜”,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摊位、店铺,以千计万计。但稍微一细看,就瓷器来说,“贼光四射,火气冲天”,满眼尽是现仿品,何处见“古玩”?偶尔一只清中期的青花罐,“毛病”很重,开价也要3000元,而在湖州只需200元。在报国寺古玩市场内的“中国瓷器馆”,售卖的瓷器40%有毛病。笔者纳闷其“交易挺多,人气蛮旺”,一位北京玩瓷家倒对笔者的奇怪而奇怪,“有毛病?是的,可有毛病它也是古瓷呀!有毛病跟它的历史年代没关系,跟学术研究没大关系,跟自己欣赏关系也不大,它年年也还在增值。北京每年春天古瓷价格都要涨一拨!”当笔者与其讲到,如毛病大些,在杭嘉湖地区有时只能卖到完美价的1/10价甚至更低时,他有些不能理解。“南方人似乎更强调它将来的售卖,完整器好卖,价格也高,北方人可能更注重其历史与学术价值,是真喜欢它,研究它!”并对同玩的几位说,“我们下回要到浙江太湖边去淘宝”。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