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发现明初关闸遗址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3-01-16]
日前,江苏省镇江古城考古所在市区江奎工地发现明初建造的北水关关闸遗迹,发掘探出重叠分布的地下古河道,上为明清河道与北水关相通,下为唐、宋时期河道,上下走向基本一致,对研究镇江城市水系发展历史具有重要意地。
关闸以砖石建造,闸体十分壮观。已暴露的两边闸门槽石高达6.5米,均以上下两块整石叠加,槽口居中,槽定0.18米、深0.14米,门石顶部还凿有扣缆的牛鼻眼。与之相连的水关闸体则以方石错缝叠砌,残局近4米,闸心宽约6.3--7.1米。闸门以北的闸体部分长约9米,北端外撇为八字形;闸门以南闸体部分因地表有现代建筑,未能实施发掘,经孔探得知,其闸体部分亦约为9米,闸体总长近20米。两侧闸壁皆以长万条石砌叠,石壁厚约0.6米;里侧以块石及大砖砌叠,砖石厚约2.5米,皆以石灰、糯米汗粘缝,结构连为一体,异常坚固;再里侧则与城垣夯土相接;夯土层次清楚,分层夹砖夯筑,内含大量宋元瓷片。而在闸壁及闸心底部告密布地钉(木桩),桩径0.2米、长约1.7米,木桩之间距仅0.1米,其间隙处皆以碎砖、石填塞夯实,宛如现代整板桩基结构,整个石闸就是建在这一基础之上,非常坚固,这一建筑工艺承袭了来、元建闸的传统作风。
从此闸的基础地层及里侧夯土内出土遗物多为宋元陶瓷,时代下限为元代末期,而石闸的地望属今北水关路,可证该闸即是明初建造的镇江府城北水关遗迹。据史志记载:明洪武元年(1368年)镇江卫指挥宋礼请于朝廷,以砖石,兴造镇江府城,设城门四座,水关两座。其中,北水关“关高二丈二尺五寸,下及河底,城厚二丈一尺,关门(进)深二丈七足五寸。关上楼一”。原水关门楼应是建筑在闸体北半部上方,这已由闸道废弃地层中出有较多专为砌造拱券用的斧形砖得以证实。
此外在早期河床的淤土内,还出土大宗唐宋陶瓷遗物,其中一件铜官窑青釉大碗,口径42.5厘米,堪称超大型“海碗”;同时,还在一件唐代褐釉四系罐内,发现数十粒香瓜子,对研究唐代农业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摘自:中国文物报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