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重庆永川发现17座明清古墓 墓室结构独特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7-08-08
设计墓室弧形拱顶时,里面居然还特意预留厚石板截住一半,是防“尸变”,还是有其他寓意?墓龛内为何采取了左刻菊花、右刻莲花的不对称手笔?这些不寻常的发现引起了重庆市考古所永川区双石镇考古工地项目负责人陈东的浓厚兴趣。
昨日,尚在整理发掘资料的陈东透露,永川区双石镇公路段施工过程中发现了17座明清古墓,为典型的明清家族墓群。虽然有早期被盗迹象,但其独特的墓室建筑结构,对研究该地区明清时期的丧葬习俗有重要意义。
奇特的墓室构成
这处明清墓群位于永川区双石镇五龙桥村一处名为烂屋基的土包上。7月底,考古人员勘探墓群时,该土包已被挖掘机铲去一部分,断面上的17座古墓葬部分遭到严重破坏。
由于发掘期间又遭遇暴雨袭击,考古人员仅对其中7座墓葬进行了发掘,其他几座墓葬几乎都被暴雨冲毁,数枚青花瓷片和釉陶片散落一地。
令考古队员感到意外的是,这发掘的7座家族墓群中,竟有两座清代墓葬恰好重叠在两座明墓之上。参与发掘的永川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王昌文回忆,以前这片地都是棺山坡,可能是因年代久远,清人下葬时正好又选择到了明人的墓址上。
据重庆市考古所该工地负责人陈东介绍,7座墓葬均为石室墓,用长方形板状石材筑成,除东面两座为弧形顶外,其余数座皆为平顶。墓后壁设有壁龛,高约40厘米,宽约30厘米,壁龛上部刻有浅浮雕,且每座墓室图案均不同,有的为宝瓶状,有的则为云纹。
王昌文推测,“这些大量出现的云纹可能代表墓主能死后升天。”
陈东表示,由于有被盗痕迹,所以在清理出的26件随葬品中,只有一些常见的衣禄罐、谷仓罐、青铜簪等简单物品,“但奇特的墓室构成令人称奇。”
疑为民间防“尸变”
按照通常的民间丧葬习惯,古人在设计墓室弧形拱顶时,一般都会直接用厚土封闭墓门,并没有必要在墓室内“画蛇添足”,再次设置半截厚石板。奇怪的是,在本次发掘中,东面两座弧形顶墓室内部均发现了两处半截厚条石,紧紧扣住墓室两壁。
“这样的墓室设计,好像是要防止里面的人出来,而不是外面的盗墓人进去。”相关人士推测,或许数百年前该地区存在某种丧葬习俗———为了防止死于非命的人“尸变”危害乡里(传说“尸变”之后的人是无法弯下膝盖的),所以在建造墓室时采取了“反扣”手法———用半截巨石封住一半墓室。
“这类墓室结构并不多见,对研究该地区明清时期的丧葬习俗遗存仍有重要意义。”陈东称。
两枝诡异的“花”
据陈东介绍,在其中一处明墓葬的后壁龛,刻有两朵样式不同的花的浅浮雕,左边一枝为菊花,右边一枝为莲花,中间放置长明灯。
“为何当地人在雕刻这处浅浮雕时,并没有遵循传统的对称雕刻手法,而是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图案造型。或许,这里面有另一层尚需解读的民俗含义,也可能埋藏了一段消失的故事。”陈东说到。
永川方面的考古人员王昌文也称,目前,还未能准确破译这两朵“花”的寓意,将结合相关资料作进一步研究。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