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引发红色收藏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7-07-05]
随着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政治环境的巨大改变,人们的收藏心态也逐渐调整变化。有句行话说,过去将国宝当成破烂,现在将破烂当成国宝。在这样的形势下,似乎无所不收、无所不藏,所以藏家眼光独特、准确选藏成为获得回报的保证,其中革命战争年代和“文革”时期,包括邮票、宣传画、瓷器、毛主席像章、文革题材书画等在内的众多物品,被统称为“红色藏品”,日益成为追捧对象,逐渐掀起了一股“红色风暴”。
怀旧心理促进“红色”收藏。时过境迁,人对往昔岁月总不时会涌起各种回味,尤其是面对特殊年代具有特殊情感的载体。其实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已经出现过一些“红色藏品”专场拍卖,但由于多种原因,当时并不理想,没有形成系统,不具备规模。随着收藏热的进一步兴起,社会怀旧思潮的涌动,在这一方面的市场投资热情逐渐高涨。
红色收藏所包含的类型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不同价位的需求者,既有高达数千万的油画、国画,也有堪称绝世精品、世间罕见的“主席用瓷”,除此以外,走俏的尚有邮票和像章,但行情在不断发生变化。以邮票为例,不妨看看“全国山河一片红”的拍卖记录,1997年北京拍卖17万元一枚,2002年上海拍卖会成交价只有14.3万元。除了单枚邮票之外,双连以及四方连的成交价并不是只升不降,所以投资红色藏品时,不能盲目冲动。一是要防假,主要是油画和瓷器两项,因为有暴利存在,故造假者会铤而走险;二是不可盲目追求某一个时期的藏品,或只关注市场热点,追风赶潮,要从品质入手,把好质量关,选取藏品的独特视角,更为关键。近年来兴起连环画、宣传画和版画,尤其是宣传画的购藏,投资成本不太高,且升值空间较大,值得关注。
综合来看,建国前的红色宣传画因为当时条件艰苦,环境恶劣,目前几乎不能见,仅有的大多在博物馆。收藏的主要重点可放在1949~1979年这一时间段。因为这段时期,宣传画成为特殊的宣传工具,是其他历史阶段无法比拟的。首先从题材上看,极为丰富,建国后历经“三反”、“五反”、“大跃进”、“上山下乡”、“人民公社”、“四清”和“文革”等多次政治运动,每次运动自始至终都要做大量宣传工作,普及示范,便于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接受,每一阶段又有不同内涵和目标。其次,时代烙印极为明显。红色宣传画所包括的行业十分广泛,涵盖政治、文化、外交、工业、农业、体育和法律等领域。“文革”时期虽较为单一,大同小异,却可以构成一个完备的收藏系统,时代烙印很深。再次,数量锐减,升值空间较大。从当时来看,宣传画发行遍布全国各个乡村、基层组织,乃至每个家庭,几乎在任何场合都能看到,有的甚至达到数百万张,最高的像《毛主席去安源》宣传画,印量高达9000万张,随着时间的推移,因各种原因,大面积地损毁,能流传到今天的屈指可数,完好无损的更是凤毛麟角,当时也根本不可能存在普遍的收藏意识,这就为今天的收藏打下了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天灾人祸、兵燹离乱,是造成收藏品加倍珍贵、促进收藏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报纸不断披露,尤其在海外,红色收藏品受到热烈追捧,尤其是“文革”阶段,其中的原因在于:一是“文革”乃最为特殊的历史阶段,以前没有,以后也不会有;二是当时的思想、设计等充满了非常特殊的时代色彩,不可再造。这些留存于世、具有特殊记忆的艺术品,可以满足不同人的需要。对于历史感兴趣的人可以看出当时存在的时代观,艺术家可以从中看到当时人的生活方式、特殊语言和表现题材。更重要的是,收藏也是展示历史,历史不能忘记,那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也是一个民族的伤痕。(薛元明)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