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市场分析

香港艺术品拍卖成为中国市场风向标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7-07-02
香港落槌 亚洲瞩目
  已成为佳士得、苏富比两家具有国际垄断地位拍卖行拍卖中心的香港,是内地艺术品通向国际市场最重要的中转站。今年春拍香港佳士得和香港苏富比继续领衔市场。香港佳士得2007年春季大型拍卖会,拍卖成交总额除了珠宝首饰以外,仍高达11亿港元,超过香港苏富比2007年春季大拍总额。它们正在以自身的优秀品质影响中国的收藏市场,离我们越来越近。
  中国艺术品的风向标
2007年春拍的序幕刚刚揭起,中国油画及当代艺术已在香港和纽约创下佳绩,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憧憬被进一步加强。在刚刚结束的香港苏富比春拍会上,徐悲鸿的《放下你的鞭子》以7200万港币成交,成为世界上最贵的中国油画。香港佳士得2007年春季大型拍卖会,于5月29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收槌,拍卖成交总额除了珠宝首饰以外,仍高达11亿港元。“中国近现代书画专场”成交额1.4亿港元,其中李可染的《万山红遍》,以3504万港元成交,创李可染先生作品的最高价位。
艺术品价格的暴涨,不只是卖家和买家之间的合谋,这主要受到艺术市场成长的推动,这个市场的决定元素包括为数众多的画廊和高端的拍卖行、博览会,以及诸多批评家、策展人的共同作用。在这个链条中,起主流作用的本应该是画廊,而中国当代艺术品价格的急速增长,却跳过了画廊阶段,是香港拍卖行发挥了更多的乃至决定性的作用。
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佳士得、苏富比这类国际拍卖行虽然已在香港设立分支,但基本上以古代书画和古玩为主,中国油画还乏人关注。那时,只有极少数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的华人懂得赴大陆,从画家本人手里拿作品。中国艺术品在过去几十年来都跟外国艺术品在价格上有极大差距,过于偏低,没有反映出其本身的价值,尤其是画的价格。那时中国油画价格低廉,买家也少。相较于西方油画,中国油画当时还是“萝卜的价格”。那时收藏中国油画的买家主要在台湾地区,其他则很少。而身处大陆的当代艺术家对市场也还很陌生。
据说,曾梵志在那时卖了第一张画,买画的是一位香港画廊老板。开价时,不知说多少合适的曾梵志让对方决定,画廊老板问2000元是否可以,曾梵志觉得挺多。交钱时,画廊老板拿出的是2000美金。此后,香港佳士得在成立之初举行了全球首场“中国当代油画”专项拍卖会,并由此创造了第一个中国油画的世界拍卖纪录,那是陈逸飞的《浔阳遗韵》,以137.5万港元成交。刘小东、喻红等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也在那时开始被关注。同时,佳士得在台湾设立了办事处,之后持续十余年举办“20世纪中国艺术”专拍,徐悲鸿、吴冠中、赵无极等人的作品也都从这里走向“天价”。
在这之后十多年中,内地也相继设立了中国油画及当代艺术的拍卖专场,逐渐形成了北京和上海两个艺术品拍卖中心,与香港形成犄角之势。但总体成交额并不高。1994年至2001年,整个中国油画及雕塑的拍卖市场,年成交额平均约为1332.38万元人民币,平均每场600余万元。这样算来,一幅作品平均只拍出几万元人民币的价格。
2002年秋天“20世纪中国艺术”从台湾移到香港。同时,在新加坡的“东南亚艺术专拍”也移到香港,香港是一个自由贸易港口,可以吸引所有国际收藏家和行内人的注意。从那时,以佳士得为代表的国际拍卖公司开始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也是从那时,中国当代艺术的价格开始慢慢攀升。
2006年成为中国油画令人惊诧的一年,整个中国当代艺术版块价格整体大幅度抬升。香港佳士得更拍出历史性全年28.4亿港元总成交额,约占其全球年度总成交额的十分之一,这其中,中国油画及当代艺术占相当比重。无论业内业外,所有人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涨幅都不知所措。2006年底秋拍的起落就反映了这种心态,从中也再次看到香港拍卖行对中国艺术品天价的决定性影响。先是国内五大拍卖行高调开槌却反响平平,成交率相对于春拍下挫18.2%。正当人们以为中国当代艺术昙花一现时,香港佳士得重槌敲响,创下徐悲鸿、张晓刚两个世界纪录,同时国内的也创下了刘小东中国当代艺术第一高价的纪录(《三峡新移民》以2200万元成交)。
拍卖规范制度的代言
对于业内人士来说,香港拍卖会拍品的成交状况往往是当年或者来年内地拍卖行的参照模式,如香港拍卖会佛像卖得好,内地拍卖行就会纷纷征集佛像;如果一位画家在香港卖出了高价,其作品很快就会在内地拍卖会大量出现。如果某艺术家的最新价格成交纪录在香港诞生,他的作品在内地的身价也会陡然升高。
历来香港苏富比和佳士得两家拍卖行的“大拍”,都是内地各大拍卖行观察的重点,他们往往把自己的拍卖日程安排在这之后。从拍卖规则和流程的制定、专场分类、拍品的价格预估,甚至对某类作品或某位艺术家的推崇等诸多方面,香港都在给我们启示。
今年的香港苏富比公司2007年春拍经过三天紧张的拍卖,成交总额高达10亿港元,创出新高。中国大陆的买家,在中国瓷器杂项和中国书画两大门类拍品中,第一次超过了中国台湾买家。其中中国瓷器杂项总成交额为4.5亿港元。中国香港买家占了37.1%,中国大陆买家占19.4%,中国台湾的买家占18.5%。中国书画成交1.1亿港元,中国香港买家占43.9%,中国大陆买家占29.2%,中国台湾买家占13.7%。
在苏富比、佳士得两公司进驻香港之前,文物艺术品集散中心是英国的伦敦,美国的纽约,日本的东京。缘何两公司落户香港以后,香港迅速后来居上,力拔头筹,独占鳌头。重要原因之所在是香港这块风水宝地,在发展文物艺术品市场上,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诸要素。从历史的缘由来看,香港文物艺术品的蕴藏量是相当丰厚的,香港人文化素养高,对于中国文物艺术品有着深入的了解和深厚的感情。尤其是那些重要的收藏家,长久以来是由一群文人学者所组成,他们多年来对于中国文物艺术品的鉴赏及爱好,已经孕育出一股强大的文化与经济根基,形成对中国文物艺术品的重要支柱。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香港位处亚洲的中心,在新加坡、日本东京、中国台湾的中心点上,顾客来往方便,占尽地理优势。香港还是自由商港,没有文物艺术品及资金的限制,也没有文物艺术品进出口关税,没有纷繁的法制约束,总之,香港有着良好的文物艺术品营商的环境与氛围,为文物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艺术品市场是没有什么竞争对手的。因为客户永远是公开的,重要的是拍品质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观察了香港拍卖市场的预展和拍卖全过程后,如果将其与以北京为首的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相比,就有些“小巫见大巫”的味道了。目前内地艺术品拍卖会大大小小数十家,专场规模越来越大,拍卖图录越来越多,预展场面人潮如织,拍卖现场轰轰烈烈——如此“井喷”景象并不能表明内地艺术品市场已经赶上香港,并与国际市场正式接轨。因为专家、人气、资金、标的……今天内地艺拍市场或许什么都不缺,唯独少了一份难得的规范。“这里没人看热闹。”一位内地收藏家说,他每年都来参加苏富比,来这里的人都是有目标的,几乎每个人都举牌,每件拍品都是精品。内地业者用“亦师亦友”来形容香港对内地艺术品拍卖行业的影响。
无论是香港佳士得还是香港苏富比,这些成名已久的国际拍卖行能创造这样的辉煌,得益于其娴熟的运作模式,也得益于一直秉承和坚持的行业操守。严格的挑选,精准的估价,多元化的拍品类别,强大的专家阵容,这些都保证了品牌的长盛不衰。同时,这些拍卖行还在与客户的互动上做足文章,例如佳士得会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客户的需求因地制宜地制作图录,周末定期性举行鉴赏活动,与大大小小的顾客保持频繁联系,主动与客户沟通互动。而这些,都是值得目前内地拍卖行学习的。内地艺术品市场起步仅仅十余年,处在初级阶段的我们似乎更应该把精力放到如何规范市场、如何打好基础等问题上来,而非其他,须深谙“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之理.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