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细石器遗址又有新发现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7-05-18
2006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在新巴尔虎左旗文化局的支持下,由旗文物所参与,对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呼和诺尔遗址进行了一次正式的考古调查。遗址分布在呼和诺尔(“呼和”蒙语为青色,“诺尔”为湖)东北岸的砂质台地上,以前曾对该遗址做过初步的调查,此次调查面积60万平方米,文化遗物密集分布地点有4处。其中一处含有新石器时代原生地层,在该遗址采集文化遗物1164件,其中以细石器为主的石制品1051件,石雕刻1件,骨锥3件,陶片96件,铁饰件5件,动物牙8枚。
同时,考古人员在该旗吉布胡郎图苏木境内新发现一处细石器遗址,由于该遗址距铜钵庙仅4公里,因而,将其定名为铜钵庙遗址。采集文化遗物656件,陶片6件。同时,还发现了一处篝火遗迹,灰烬中包含许多动物骨骼。
一、呼和诺尔遗址文化遗物
该遗址发现石制品1051件,原料主要为白云岩,其次为燧石和黑曜石。石制品类型中石核53件,分为预制石核和成形的细石核。石片和石屑为366件和84件。石叶286件。石叶标本中有一种石条。它是预制石核后生产石叶之前剥离的第一件制品。它背面形态很像是鸡冠状,这类石叶在山西下川和榆社等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遗址中都有发现。石器262件。其中细小石器251件,其中端刮器179件,是细小石器中数量最多的一类。石镞12件,是细小石器中加工技术最好的一类,选用石叶、细石叶或石片加工而成。根据其形状可以分为柳叶形、椭圆形和凹底三角形。石刃17件,选用石叶或细石叶采用压剥技术修理成器。石钻14件,采用石叶、细石叶或石片加工而成,从形态上可以分为窄长型和带肩型。小型残石器或半成品29件。
较大型石器11件。包括选用砾石、石片、石块或石核加工成的刮削器和加工工具石锤等。
石雕1件,选用扁平圆形淡黄色玛瑙雕刻出一头较大型动物的前半身。动物以下的部分截去半个圆,有利于平稳放置。
骨锥3件。发现于新石器时代原生文化层中,皆为残件。一件保存较好,其上有磨制形成的磨痕,尤其是尖部较为光滑。
陶片96件,其中2件采自新石器时代文化层中。陶片大部分为器腹碎片,口沿和底部发现的数量较少,可复原器物仅1件。
新石器时代陶片10件。夹砂灰陶,手制,火候较低。器体多饰以编织纹,陶片上常常出现圆形钻孔。无可复原的器物,可辨器形以罐类为主。
鲜卑时期陶片24件。烧制的火候较高,夹砂灰褐陶,器表皆为素面,陶片主要为器腹碎片,无可复原器物,可辨认的器形主要为罐。
室韦时期陶片29件。烧制的火候较高,主要为夹砂灰褐陶,泥质灰陶1件。陶片主要为腹部碎片,器形主要为罐,其上多拍印方格网纹。
辽代陶片33件。烧制的火候较高,轮制,主要为泥质陶。颜色绝大部分为灰色。器表纹饰主要为压印短条纹和篦齿纹。无可复原器物,可辨认的器形主要为罐或盆。
二、铜钵庙遗址文化遗物
发现石制品650件。原料主要为白云岩,其次为燧石和黑曜石。石制品中以细石器数量最多,类型最为丰富。石核39件。其中预制石核20件,剥离石叶形成的细石核19件。存在采用砸击技术生产的细石核。石片278件。石叶154件,分为石条、石叶和细石叶。石器179件。细小石器156件。端刮器118件,选用石片或石叶加工而成,刃部修理主要施于石片远端。石镞1件,选用玉髓质石叶加工而成,形状呈凹底三角形,尖部已经折断。石刃5件,选用细石叶压剥成器。石钻4件,采用石叶、细石叶或石片加工而成,可分为窄长型和宽短型两类。小型残石器28件。
较大型石器23件。包括砍砸器、刮削器和石网坠,以及制作石器用的加工工具石锤和石砧等。
陶片6件,数量少,而且碎小。其中一件是夹砂淡黄色陶,口沿部位,器表饰以小方格纹,圆唇直口,器形可能为钵或碗。时代是否能早到新石器时代,还不能最后确定。另外5件为器腹碎片,器形可能以罐类为主。其中4件为泥质灰陶,有的器表饰以短条纹,时代可能为辽代。另1件夹砂红陶,器表为素面,时代可能比辽代要早。
三、文化特征、性质和意义
呼和诺尔遗址文化内涵较为丰富,石制品中以细石器为主,较大型石器很少。陶器可复原者仅一件,绝大多数为陶片,采自新石器时代文化层者很少,主要出自于地表。骨器皆为骨锥,全部出自新石器时代文化层,采用磨制技术制成。根据采集文化遗物,特别是采集的陶片分析,遗址包含有新石器时代、汉代鲜卑人时期,隋唐室韦人时期,以及辽代契丹族时期的文化。这处遗址延续的时间长,内涵丰富,应是呼伦贝尔草原地区重要的细石器遗址之一。
铜钵庙遗址文化内涵包括有石制品、陶器和动物遗骨,以及篝火遗迹等。石制品以细石器为主,较大型石器很少。陶器皆为陶片。遗址的时代难以确定,根据现有的资料分析可能在辽代和辽代以前,能否到新石器时代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呼和诺尔和铜钵庙遗址发现的细石器,皆属于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已达到顶峰的典型细石器工业。细石器工业中的砸击技术较为普遍,是这两处遗址的显著特点。这种技术的普遍存在可能与2处遗址发现的黑曜石石料较多有关。
呼和诺尔遗址延续的时间相当长,从新石器时代到辽代,中间经历了汉代前后早期游牧民族文化时期,以及隋唐蒙古人的先驱室韦人文化时期。遗址中不同时期的文化遗物为研究呼伦贝尔地区游牧民族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人类生态环境的演变,以及这一地区与相邻的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外蒙早期人类及其文化的关系等,提供了实物资料。
(刘景芝 赵 越 刘昭棣 王希平 巴 图)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