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瓷板画走上“申遗”路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7-05-11]
5月8日,省文化厅社文处的有关同志对南昌瓷板画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摞申报材料,对照文化部的申报要求,逐项进行细致的复查。此前不久,南昌瓷板画的申报地——南昌东湖区,也组织了新老艺人、市场营销人员等,对南昌瓷板画“申遗”展开研讨。
大家的目标一致,愿望相同——希望南昌瓷板画成功“申遗”,实现南昌国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零”的突破,并在此带动下使更多的人掌握南昌瓷板画的制作工艺。
瓷板画有着辉煌历史
南昌瓷板画,又称瓷上肖像画,始于清朝末年,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艺术,具有浓郁的赣文化特点。瓷板画从照片的选择、艺术加工,绘制前的乳香油的炼制,颜料的调制、毛笔的处理至绘制的具体步骤和技法,都十分严谨、细致。据国家工艺美术大师冯杰介绍,南昌瓷板画具有较显著的基本特征: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华,又兼容了中国陶瓷艺术的特点,它不但可以画出逼真的摄影、古典油画的效果,又能随心所欲地表现各种画、流派的艺术风格。
1892年,邓碧珊始创瓷上肖像画艺术领域。民国初年,其徒弟梁兑石在南昌中山路繁华地段开设“丽泽轩瓷庄”,聘请艺人按顾客要求绘制肖像和粉彩瓷器,此后,各类瓷像馆陆续在南昌出现,旺盛时期彩绘艺人有300余人。百余年来,南昌诞生了梁燮亭、吴月山、杨厚兴等一批著名瓷板画画家。上世纪30年代,南昌瓷板画远销东南亚,得到了世界各国政要、文化名流的认可。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重视下,瓷像艺人先后组建成南昌市瓷绘合作小组、南昌瓷像工艺社、南昌工艺美术厂等。改革开放后,南昌瓷板画精品向世界各国推介,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许多艺人也来昌学习瓷板画艺术。
“衣钵”难传遭遇尴尬
尽管有“瓷画百年”美誉的瓷板画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然而,瓷板画一直流传于民间,在现代科技艺术产品的冲击下,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投影瓷像、数码烧瓷等高新技术的问世,使瓷板画陷入了严峻的困境。
采访中,江西工艺展销有限公司研究所顾问王跃林等瓷板画老艺人说,南昌瓷板画现已传至第六代,目前最关键的问题是将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据介绍,由于瓷板画学艺时间长、难度大,大多数年轻人不愿意学。从全国来看,包括瓷板画流行地的景德镇、高安等地,从事瓷板画的艺人加起来也不足40人,得到正宗传承的就是10余位。目前瓷板画传承队伍严重老化,有名气的瓷板画艺人平均年龄达到了66.5岁,体质弱、精力渐退。冯杰属于瓷板画方面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下一代弟子中除王跃林和李春敏外,尚未出现杰出的后继人。
合力共筑“复兴”之路
针对在去年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省会南昌“颗粒无收”的情况,去年3月,该市东湖区政府召开了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工作会,明确了把南昌瓷板画同进贤文港毛笔制作工艺、李渡烧酒酿造工艺、安义黄洲宗山米粉制作工艺一起作为“申遗”项目,对瓷板画的资料、历史渊源进行深挖、补漏、归档、造册等工作,希望借机将瓷板画发扬光大。
此外,东湖区还专门制定了南昌瓷板画五年保护计划。采访中,东湖区文化馆副馆长舒筱玲兴奋地告诉记者:2005年、2006年,该区政府先后投入经费20万元用于专职人员对瓷板画普查、归档、造册以及成立瓷板画研究会、制作瓷板画影像资料等工作;2007年落实了10万元专项资金成立南昌市瓷板画文化保护中心,投入13万元建立瓷板画网站,编辑出版《瓷板画画技》一书;2009年,计划投入经费7000万元,建一座2000平方米的培训基地;2010年,将举办一次高规格的瓷板画文化艺术研讨会,举办瓷板画作品展示会……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