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市场分析

画廊的导向性:艺术品市场的双刃剑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7-04-06
  被爆炒哄抬的中国当代艺术,用高昂的价格支撑着浮浅同一的内容。某些画廊和艺术家经纪人亦只重眼前利益,不注重自身艺术领域的形象建设和专业上的树立,狂热的逐利和投机,由此也真正引发了艺术家群体因市场的暴涨而盲目自大的浮躁现象
  据统计,目前我国收藏艺术品的人数达到70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每年的交易额可以达到100多亿元。在庞大的收藏需求下,中国一级艺术市场的画廊业正在蹒跚起步。欧美的许多国家中,衡量一位艺术家的身价不是看他获过什么奖,而是看与他签约的画廊到底是哪一家。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国内画廊业在为社会创造财富、为艺术家实现价值的同时,直接影响艺术创作与欣赏导向。

市场火爆的同时,价格高昂的中国当代艺术似乎成了缓解市场冷淡疲软的一支兴奋剂。这种年轻且定位模糊的艺术,一下子到了艺术市场这座金字塔的顶端。然而,当代艺术在急速向市场化迈进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消费化、娱乐化、复制化和随从化的特点却随着画廊业追名逐利而愈加明显。

毕竟能名声大噪的艺术家为数甚少。北京798艺术区从2002年建起第一家画廊至今,短短四五年内出现百余家画廊。由于资金短缺,其中大部分画廊起初靠签约代理年轻艺术家来支撑店面。之后对一些艺术家进行过分炒作,包装出艺术界的“偶像派”,买家争相购买这些“当红”艺术家价格高昂的作品,然而这些“当红”艺术家的作品显然不能代表和主导“中国当代艺术”。“目前国内画廊的误区很明显地表现在还是一种‘地摊式’的感觉。”

评论家杨卫说,“有一个‘门脸’,把画买进来,然后再卖出去,在买卖过程中收取‘提成’利润来经营画廊。而画廊的艺术理念、艺术趣味、艺术导向都没有建立起来。”甚至大多数画廊经理人、艺术总监等没有成熟、独特的艺术趣味和市场眼光,只跟着市场态势走,认为有人买的画就是好画,其结果往往是对艺术家和艺术市场双方起到误导作用。画廊代理的艺术家在作品得到市场认可后,根据市场需求,纷纷作“好卖能红”的“艺术”,创作方向被市场控制。还未出名的艺术家复制成名艺术家的艺术风格,成名艺术家复制自己以前的作品。创作成为一种制作,而非一种心情表达,一种对人性、社会生活的反思,结果是生产出一大批风格雷同、内容空乏的“流行”艺术品。

从中国艺术市场来说,创作当代艺术作品的大多是年轻艺术家,他们经常会出于急于改善自己的创作条件的目的,接受批量的一次性买断的合同。很多刚刚从美术学院毕业的年轻画家都已经被一些操作不规范的画廊或私人经纪人买断,其合同条款经常是一年几十万元的酬劳,必须完成多少张画。画廊本来应该严格地按照与艺术家本人协议的寄售价格来出售,在买断了作品的情况下,这一原则是不可能得到很好地保证的。碰上冤大头,画廊就狠狠地宰一笔买个高价钱,碰到不好搞定的客户,画廊会给出很大的折扣,只要不吃亏,只要稍微高于买入的价格画廊也有可能出售。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无法控制自己的市场价格,他的同样大小、同一时期的不同作品之间,价格可能有相当大的浮动,长久而言,对艺术家的市场信用是一种致命的伤害。

从艺术创作来说,一些人很偶然地画了一两张带有中国标志性符号或图式的作品,偶然符合某个画廊的风格并成为该画廊的签约、代理艺术家。其作品并未经过长时间反复实践与检验,作品并未成熟也没有确定自己的风格的前提下,还要有更多尝试的要求。不断地突破创新是一个创造艺术价值的艺术家的基本要求,但是这种要求在当代艺术市场中却要冒着随时与画廊解约的风险。此时,在改变后的作品与画廊风格相悖的情况下,艺术家的反应往往有三种:第一是选择画自己想画的,不与画廊续约的以较年轻的艺术家居多。因为年轻就是资本,几年后再找合适的画廊合作也不算晚。

第二种继续创作画廊方指定的作品,同时私下里欲变又止,欲止不能。第三种抱着“只要画画廊喜欢的作品就能名利尽收”的心态坚决跟着画廊走。画廊有意无意地主导了艺术家的艺术取向,在艺术家方面来说,当要改变、有所突破的同时要放弃眼前利益,大多数人都无法抗拒压力与诱惑,“勇气不足”的背后是作品的商品属性大过了艺术属性。“被我们选中的艺术家是最自由的”,北京阿拉里奥画廊艺术总监尹在甲说,“我们从不以任何方式干涉艺术家的创作,因为艺术大于一切”。

与此同时,国内画廊所面对的客户群中一半以上是国外藏家,其中又以西方人居多,他们以“文革”前后“毛泽东时代”为中国标志,喜欢购藏类似作品。直接导致某艺术区内各家画廊都有类似作品出售,搞“政治波普”的人越来越多,甚至众多“80后”出生的人都在故弄玄虚地搞“红色文化”,从未接触、经历过那一历史时期,却都在口口声声地高谈“记忆”。西方文化以其强势,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强制导向。一部分中国当代艺术,要么是西方艺术的翻刻和复制,要么死搬硬套一些中国的传统元素或政治元素,来迎合西方人的口味,完全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个性和艺术创造力。前卫艺术的商业化、西方画廊和收藏家产生的导向性同时带来了艺术创作的后殖民文化倾向。

被爆炒哄抬的中国当代艺术,用高昂的价格支撑着浮浅同一的内容。某些画廊和艺术家经纪人亦只重眼前利益,不注重自身艺术领域的形象建设和专业上的树立,放弃了对艺术的执著追求而热衷于追逐市场效应,狂热的逐利和投机,由此也真正引发了艺术家群体因市场的暴涨而盲目自大的浮躁现象。缺乏长线规划的艺术投资与炒作,将会走上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有正确的市场引导、更理性、更专业的艺术市场何时将到来?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