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收藏投资

艺术品投资,"捂"上几年又何妨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7-04-03
  收藏艺术品,既可增长历史文化知识,提高鉴赏能力,又可养眼和保值投资,因此大大刺激了人们的参与热情。粗略地划分,在庞大的收藏投资队伍中,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的人群:
  第一类:艺术品市场的“淘宝族”。这些人不一定把赚钱看得很重,他们的收藏绝对是为了喜欢,他们享受的是“淘宝”过程的乐趣。每逢周末,他们常常还会结伴留连于古玩艺术品市场,有时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有的还往往会因眼力不够而“吃药”,买回假货赝品。
  第二类:各类艺术品的定向投资者。他们中的一些人不一定懂得鉴赏艺术品,但他们大多会把收藏作为一种投资的手段。你一般很少能在摊点或相关艺术品市场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往往现身在各地的拍卖会上,而且身边常常还会有“高参”陪同。更有人专门盯着各相关拍卖行,关注着拍卖行情,寻觅着具有增值潜力的官窑和书画精品,热衷于一家家地参与拍卖,成为众多拍卖会上的常客和“老面孔”。
  第三类:把艺术品作为个人财产符号象征的“大款”。他们虽然也把收藏当作一种投资手段,但他们更多的是看重其代表身份财产符号的象征意义。出手豪阔的各地民企老板频频在广州、北京、上海等地的拍卖会上杀进杀出,一掷千万金,捧回价值连城的稀世珍玩。
  第四类:经营各类艺术品的专业人士。他们是商人,精于此道,懂得各种艺术品的价值和行情,热衷于赚取各地拍品的差价和利润。他们相信,即便是在眼下的上海,这样的机会仍是多之又多。有时他们还往往真能从拍卖会上“捡漏”,捡到大便宜。这几类人群构成了收藏投资的主力,尤其是二、三、四类人群,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市场的走向。
  艺术品市场参与者多是好事。然而,不论是普通人还是大款,抑或是企业机构,在参与艺术品投资中,有几点是值得引起注意的。其一,必须遵守“三多”原则。多看——要不断提高眼力,就要多上手,多观摩,多向实物“请教”。一些高质量的艺术品展会和拍卖会预展,是很好的“课堂”。多学——与各类艺术品有关的艺术鉴赏类书籍门类齐全,浩如烟海,真可谓学到老学不了。多听——多听行家、高手及专家的意见,才会少走弯路,少“吃药”,少交“学费”。其二,艺术品收藏是靠“捂”的。艺术品到手,一般情况下不必急于出手,要有“捂”的耐心。事实证明,艺术品增值潜力大,只要是精品,“捂”上几年又何妨?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