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唐城考古取得新收获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7-04-02]
2006年春—2007年1月,扬州唐城考古队在扬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铁佛寺”以东地带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结合多年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研究和文献记载可知,铁佛寺周边涉及唐罗城北墙、唐子城东墙和南墙、连接子城护城河和古邗沟的唐罗城遗址北墙西端的水关遗址、五代扬吴杨行密行宫等遗址。铁佛寺西侧的高岗上曾于20世纪80年代发掘出唐代作坊和水井等遗迹,据文献记载铁佛寺即为五代“杨吴”皇帝杨行密的行宫。通过本次勘探和发掘,再次确定了该地东北隅的高岗即为唐代子城城墙东南角和唐罗城北墙西端的连结处,确认了唐子城南墙的南缘,找到了唐罗城北墙南北边缘的迹象。
唐子城城墙残存夯土为青灰色土夹少量瓦砾,土色略发暗红,土质较为纯净,灰白色表面上残存有夯窝。夯窝为圆窝状,直径一般在10厘米以下,多为6—8厘米;夯窝间距一般也在10厘米以内,多为6—7厘米。唐子城城墙南缘,可能是隋代河塘淤沙所形成的堆积。唐代城墙均坍塌严重,其上残存有大量的红烧土块。
在高岗的缺口处,依据原有地势对暴露出的断面进行了简单清理,局部揭示出了城墙堆积的结构。从地层关系结合出土遗物来看,唐罗城城墙墙体可能包含有2期,早期依照原始高岗地貌,平整夯筑加高,其时代最早为唐代中期,后来可能在城墙内侧进行了补筑加宽,但是2期城墙的准确时代和分期关系尚不明了,有待于今后的发掘工作进一步加以揭示。
城墙交接处东南的唐罗城城墙上有深达距现高岗地表5米的凹陷,宽度因被水沟破坏而无从得知,凹陷处均为宋代堆积,推测此处可能就是唐罗城北墙上的水关残迹。
西部台地的顶部大致为北高南低的斜坡状,在此揭露出了属于五代、宋元时期的建筑基址、铺砖路面、砌砖水道、水井等遗迹现象。路面宽约0.9米,南北延伸约5米;水井直径约1.45米,井圈砖砌而成;建筑基址之上覆盖有一层红烧土,地层中夹杂有大量的砖块瓦砾等建筑废弃物。虽然受勘探条件的限制,建筑的准确时代、分布范围、形制布局以及历史演变等内涵尚不能完全把握,但是可以据此推测附近可能有大型的建筑遗址。因建筑基址向南延伸,为了较为清楚地揭示遗存的内涵,开展了磁探和铲探工作,发现该建筑基址向南延伸达40余米,铺砖上残存大面积的红烧土堆积。
在建筑基址的东侧清理出距离建筑基础面9.2米的水井,基本用带“官”字款的整砖券成,井内出土了较多的莲花纹瓦当、“官”字款砖以及带有“官”、“官白”、“官山”等戳印的板瓦以及筒瓦、铺地砖、铜钱、瓷片等大量遗物。井内出土遗物的时代分别属于唐、五代和北宋时期,井底出土遗物难以上溯到晚唐以前。
据文献记载,该地原为唐光化年间(898—901)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故宅,天复二年(902)杨行密被封为吴王后舍宅为寺,初名光孝院,后因北宋建隆四年(963)在寺院内铸造铁佛故改名铁佛寺,此后又名兴化寺、兴教寺等,寺中原有光化塔,南宋理宗端平年间(1234—1236)寺塔均毁,淳祐九年(1249)重建,明宣德九年(1434)重修。
井内出土的莲花纹瓦当为晚唐五代形制,说明该建筑基址的始建年代当在唐末,即该处的建筑基址至晚出现于晚唐。从井上叠压的地层、井内堆积层次和出土遗物可以推测出井的修建不早于唐,井的废弃年代最晚当在南宋。这与文献记载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认为该井最早可能位于扬吴铁佛寺行宫中,北宋时期寺院被继续延用,南宋时期寺院废弃,瓦当、筒瓦、戳印瓦、铺地砖、砖等建筑构件被填入了井内。
结合原有资料和文献记载,可以基本确认唐罗城北墙与唐子城南墙和东墙的连结位置,对于进一步解明唐城的范围及其整体形制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出土的大量建筑构件,很可能就是扬吴光孝院的遗存,对于扬吴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出土的砖补充了扬州出土砖的资料,为建立扬州城砖和其他建筑用砖的序列提供了较为准确的实物资料。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