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河南淅川发掘有意外收获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7-03-20
川徐家岭楚墓出土一套完整的编钟、编磬;丰富的器物和铜器铭文,对研究楚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楚都丹阳等有着极为重要的资料。
  2006年8月,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中,河南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丹江库区淅川县仓房镇沿江村的东沟长岭墓地进行发掘。10月26日,在丹江西岸调查时,在已发掘的徐家岭墓地消落区上部的麦田里发现有盗洞,是一座楚墓被盗。立即拨打110报警,同时将被盗情况上报文物主管部门。经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批准,我们于11月3日~2007年元月初对被盗楚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徐家岭楚墓位于河南省淅川县东南约47公里的仓房镇沿江村郭家窑小组东南。M11位于徐家岭墓地西端的中部,为一座“甲”字形墓,由墓室和墓道两部分组成。墓口近方形,东西长11.5米,南北宽10米。墓底东西长6.25米,南北宽6米,墓室深10.5米。墓口至墓底有三级生土台阶。第一级台阶面距地表深2.7~3.7米,台阶面宽0.4米,高2.4米;第二级台阶宽0.6米,高2.3米;第三级台阶宽0.4米,高0.8米。墓室底部四周有熟土二层台,南、北二层台宽1.1~1.2米,东、西二层台宽1.4~1.6米,二层台高1.3米。墓内填较纯净的黄褐色五花土,均经夯实,夯层、夯窝不太明显。墓道位于墓室东部,为阶梯状,有多级台阶。台阶宽0.4~0.5米。墓道口大底小。墓道口长7.20米,东端宽2.70米,西端宽3.20米,坡长9.5米。墓道与墓室相交处距地表深5.2米。盗洞打在墓道与墓室相交处。墓道内填较纯净的黄褐色的五花土,结构紧密,似经夯打。
墓室的棺椁已经腐朽,仅残留一些黑色的痕迹。从清理出的残存遗迹看,为一椁二棺。椁为长方形,东西长4.4米,南北宽3.7米。椁中部置外棺,外棺长2.38米,宽1.75米。外棺上有三组铅质构件。内棺长1.86米,宽0.6米。棺内墓主人骨架已腐朽,仅存痕迹,从痕迹看,墓主人头向东,仰身直肢,双手交叉放于腹部。棺内放置葬玉和佩玉。棺下部有一近长方形腰坑,腰坑长0.5米,宽0.3米,坑内有腐朽的兽骨架痕迹。椁内四边应为边厢。随葬品基本放在南侧边厢,边厢放青铜礼器、车马器、车饰、兵器、乐器等,其中青铜礼器放置于西南部,铜钮钟、石编磬紧靠外棺。西边厢和北边厢各置一棺,棺内皆有一具腐朽的仰身直肢人骨架。西棺人骨架左手屈放于腹部,右手屈放于胸前。北棺人骨架双手交叉放于腹部。此二棺当为人殉。墓室底部东、西各有一条南北向的垫木槽,垫木槽长3.7米,宽0.26米,深0、16米。
该墓尽管有盗洞,但由于及时制止了盗墓行为,墓室内的随葬器物大部分仍基本完好。随葬品主要有铜器95件,其中列鼎5件;小口鼎1件,鼎肩部有铭文二周,计49字;簠4件;敦3件;壶2件;尊缶2件;甗1件;鬲1件;浴缶1件;勺2件;盘、匜各1件;戈4件;矛1件。钮钟一组10件。车马器 46件及棺钉等。玉石器百余件,主要有石磬一组13件;玉璧9件;玉环4件;玉珩7件;玉牌1件。另有石贝、圆形石片等百余枚。骨角器有牛角杯2件。马镳12件。陶器有陶豆8件。
该墓是一座大型“甲”字形墓,尽管破碎的青铜器没有修复,已发现的铭文还没有完全释读,但根据随葬品的器物组合及形制特征等分析,该墓时代应为战国早期。墓主人应为楚国薳氏大夫级贵族。
徐家岭M11是2006年南水北调工程发现的最为重要的墓葬,出土一套完整的编钟、编磬,对古代音乐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丰富的器物和铜器铭文,对研究楚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楚都丹阳等有着极为重要的资料。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