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善本成拍卖场上蓝筹股 六年涨幅达百万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7-03-15]
去年7月,一本罕见的莎士比亚特大装剧本集,在伦敦苏富比以280万英镑(约合3900多万元人民币)成交,激起了国内古籍善本拍卖的一连串火爆:中国嘉德推出1074部珍贵的早期西文书籍专场拍卖;上海嘉泰亦有多本早期海外古籍付拍,其中1825年《莎士比亚剧本》袖珍本,在目前的拍卖市场上也非常少见。同时,以明清刻本、抄本为主体的中国古籍善本,也以其独有的文化价值,为众多藏家所重视。2006年北京德宝秋拍中,一套宋刻刊本《南岳旧稿》、《南岳稿》,更以440万元的高价成交,创下了自古籍善本拍卖以来,刊本中单项标的最高纪录。
而这个周日(18日),第九期嘉德四季拍卖会上,将首次推出古籍善本的专场拍卖。可以说,在拍卖会上竞拍古代的刻本、抄本,竞拍的不仅是古籍本身,更是其本身的一段历史。正是如此,使得古籍善本的收藏热度不断升温。
嘉德首推古籍善本专场拍卖
嘉德古籍善本的拍卖自1994年开始,已历十余年,3月18日即将推出的这次古籍善本专场,共有380余件拍品上拍。打破了传统分类模式,分为十四大类:清代御制与御览、中西写刻本、先贤“手泽”、图谱、文集、诗集、词曲小说、程砚秋读书、经史合编、书画、金石、新善本、书目,以及首次推出的苏州涵海楼藏书家的藏品。
其中,明万历年间朱墨套印《三国志》是重头戏,存116幅,就此本的版画而言,应为孤本。每图皆有“漫堂”朱印一枚,首图“桃园结义”一图镌“刘玉明刻”方形印。遍查海内外公、私藏家书目,未见著藏。
另外,拍品还有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苏州官刻本《资治通鉴纲目全书》113卷、清光绪间武英殿刻本《养正图解、御题养正图诗、养正图赞》、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武英殿朱墨套印本《石朱批谕旨》360卷以及收录了昔日的北平自来水厂珍贵史料的《北平自来水厂股东傅增湘、王揖堂等来往信函》等。
明清刻本升值潜力巨大
去年嘉德的古籍善本拍卖会上,清乾隆七年(1742年)金沙江全图5卷,以308万元创下了中国地图成交价的最高纪录。而上海嘉泰春拍古籍专场中,元刻本《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同样以这个价格成交。
元刻本《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成交的意义不仅在于其高价,更在于展现了明清刻本巨大的升值潜力。此套书曾出现在2000年中国嘉德春拍中,当时的成交价为209万元,而六年后以308万元成交,使得投资者看到了其巨大的投资潜力。
而明代的精刻、写刻、初刊初印本,依然是众多藏书家、买家追逐的焦点。2006年嘉德的古籍善本拍卖中,明万历刻本《三才图会一百六卷》80册,以28万元起拍,70万元成交。明代天顺拍品《绀珠集十三卷》,为明代世德堂旧藏,黄麻纸13册,以8.8万元成交。2006年嘉泰的春拍中,明代茅坤评刻本《唐宋八家文钞》,成交价为39.6万元;明嘉靖《明伦大典》,估价6000至6500元,成交价为6.82万元。清代刊本也表现不俗。清雍正四年的精刊本《楼村诗集》、清康熙三十七年精刊本《古欢堂集》分别以2.1万元和1.7万元的佳绩成交。内府刊本和殿版书,则是古籍文献中的“皇族”,一部曾经为上海图书馆收藏的清乾隆七年武英殿刊《钦定授时通考》,以27万元的高价拍出。
古籍善本是日渐干涸的井
对于古籍善本的定义,收藏界普遍的看法是,1911年以前的书籍称为古籍,而1949年之前的称为解放前旧书。在国际上,各大博物馆对中国古籍以清入关(1644年)为界限,在此前的古籍,无论官刻、私刻,均为善本。而国内收藏界则以1795年为界,在此前的均视为善本,因此古籍中又有乾隆版、康熙版、明版、宋版之称。宋元时期的古籍很久以来就是藏家追捧的对象,拍卖会上,元以前的书往往是论残页卖;600年前的书是论页卖;400年前的书是论册卖。
狭义的古籍善本指的是雕版印刷术被普遍采用的宋代以来的刻本。近年来拍卖场上宋版书几近绝迹,像《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这样的元版书就成了珍稀品种。由于其为孤本,曾为乾隆收藏,所以升值快速。因此,收藏古籍善本不但要注意其版本,还要注意其是否经过名人收藏和流传有序。
善本,是指刻本中的足本、精本、旧本。但随着这两年古籍善本市场升温,“旧”的尺度在迅速变化,上世纪90年代末征集拍品时清代的刻本也要挑挑拣拣,而这两年民国时期的好刻本都受到了欢迎。目前的主流拍品是明清刻本,但真正的明清刻本越来越稀少。由于买家以收藏为主,所以古籍善本成为一口日渐干涸的井。
评判古籍价值看其文献价值
如何评判古籍价值呢?古书籍记载的史料非常丰富,是研究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第一手材料,因此古籍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它的文献价值上。
首先,看版本价值。古籍的版本种类很多,一般来说,稿本(作者的原稿)、旧抄本、原刻本、精刻本、初印本以及各类活字印刷本等版本的价格更高。
其次,看艺术价值。有些古籍字体雕刻精美,印刷水平较高,如精写本、精刻本、各种套印本、红印本、拱花等。
最后,看学术价值。如名家稿本、精校本以及在某一学术领域有独到见解或较为少见的版本、写本、批校本、过录本等,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古籍投资的另外一个“副作用”,就是可以利用其指导其他的艺术品门类投资。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有这样的品种可以选择。像1944年由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的瓷器专家撰写的《中国瓷器艺术史》,就著录了大量由海外机构收藏的中国瓷器。民国时期出版的《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出品图说》,则记载了铜器、瓷器、书画等各类艺术珍品。
赝品虽不算多,作伪手法不少
古籍善本收藏市场的赝品虽没有字画杂项多,但冒名人批校、加盖伪章、残本充全、挖改描补、撕去序跋的事也常有。下面是一般作伪的惯用手法:
将纸做旧。方法有两类:一是“染纸”,包括用糖水,或用茶水,或用其他方法将纸染成黄褐色,也有用烟水熏黄的,以使纸显现旧色;二是用“旧纸新作”,如果作伪者存有古纸,就可在纸上面新印古书内容,然后装订成“古籍”,这种作伪方法尽管较少,但却使人很难从纸上辨别真假。
伪造序跋。一些重复刻印本上,除保留有原书的序跋外,又增刻新的序跋,叙述重印的原因,序跋后还著有姓名、年月等。这些都表明了书籍的真实年代,作伪者往往裁掉对其作伪不利的序跋,或涂改其中的年代,也有重新伪造对其作伪有利的序跋的。
伪造名人题跋,藏章印记。
伪造牌记。保旧牌记,挖掉复刻牌记,或挖补,涂改复刻牌记的年代。
裁截目录。将原目录裁去部分或全部,使人不知收全该书究竟有多少卷,以便用残本充当全本。
利用著录书。有些著录书的记载是错误的,作伪者便故意以此为据来兜售自己制作的伪本。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