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次古籍普查工作今年全面铺开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7-03-01]
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古籍普查工作今年起全面铺开,以全面准确掌握我国现存古籍的数量、价值、分布、保存状况等基本情况。
记者从28日在京召开的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会议上了解到,全国古籍普查工作由文化部领导实施,从2007年开始,用3年至5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级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及民间收藏的古籍情况。
据初步估算,目前全国古籍数量约几千万册,分藏于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博物馆、寺庙及民间。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说,家底不清是当前古籍保护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由于我国尚未开展过全面系统的古籍普查,对古籍状况缺乏全面系统掌握,特别是对大量散藏于民间的古籍情况所知甚少。
据介绍,这次古籍普查的主要对象是中国汉文和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一些特种文献如甲骨、简册、帛书、金石拓片、舆图等暂不列入普查范围。普查内容包括古籍基本信息、古籍破损信息和古籍保存状况信息等。普查成果将在此后成立的“中华古籍保护网”上公布,并最终形成《中华古籍联合目录》和古籍数字资源库。
周和平说,针对目前有大量珍贵古籍流失在海外的状况,还要积极与海外藏书机构沟通合作,摸清情况,时机成熟时建立海外珍贵古籍目录。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入了专门资金从事古籍的收集、保存、修复、整理、出版工作,相继实施了《赵城金藏》《敦煌遗书》《永乐大典》以及西夏文献等一系列大型古籍修复项目,组织专家点校了“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籍,编纂出版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1989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了“中华大典”这一建国以来最大文化出版工程,将中国历史上2万多种优秀文献典籍整理出版。2002年,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的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精选唐宋元时期的珍贵版本仿真影印,目前已出书758种,近9千册。
据周和平介绍,与普查工作相结合,我国还将建立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制度,对列入名录的古籍,中央财政将给予重点扶持保护。国务院还将把古籍收藏量大、珍贵古籍多、管理制度完善保护条件好的单位,命名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