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拍卖:交易平稳 精品走强
2006年初,关于玉器拍卖市场的走向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预测,一种观点认为,玉器上升的通道已经打开,行情将持续快速攀升;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玉器市场将走低,很可能会遭遇“寒流”。
第一种观点的乐观是有道理的
2000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会上的“白脂翠玉300年专场”成交了4540万港元,成交率高达99%。从此开始,玉器市场便稳步增长,单品的价格节节升高。2002年北京翰海春拍会上,一件紫檀嵌玉插屏起价8万元,5分钟内以732万元成交。
高潮在2003年的香港出现,这一年的7月7日,香港佳士得的一件清乾隆寿山石嵌人物图雕空龙寿纹12扇屏以2499万多元的价格成交。同时拍卖的另一件清康熙御用田黄玉石印章一套12方则拍出了2262万余元。这两件拍品至今仍然高居中国玉器在海内外拍卖市场上的前列。另有一件清乾隆和田白玉活环双龙耳万寿纹碗,拍了2048万元。在艺术品趋热的大背景下,玉器作为中国人喜爱的传统收藏品,持续走高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第二种观点则显得理智而有说服力
这种观点认为,这几年中国玉器的发热和房地产等市场一样,有泡沫存在。而造假和炒作则严重地侵蚀着这个市场的信誉,使投资者和收藏者却步。另外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则是好的拍品收集困难。市场再好,购买力再强,没有东西也做不成生意。用假货和次品来鱼目混珠,最终还是毁了这个市场。从实际情况看,近年玉器的行情也有下滑之势。
现在2006年已经过去,盘点过去的一年,快速攀升的行情自然是没有出现,但是也没有因为“泡沫”破裂导致“崩盘”。虽然各大拍卖公司玉器拍卖的成交率有所下降,但精品单品的成交额依然有让人兴奋的亮点。如,香港佳士得2006年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时期的御制碧玉兽面活环盖瓶拍出了628万港元,一件清乾隆白玉龙凤呈祥双耳瓶也以516万港元成交。
到了秋季的拍卖场上,香港佳士得一件清乾隆白玉鹤鹿同春双耳活环瓶和一件清乾隆御制白玉雕上方山角杯都拍出了1132万港元。而在内地拍场,一般拍品表现平平,成交率不高,但精品的成交势头依然强健。比如,北京嘉信拍卖公司去年12月9日的拍卖会上一件白玉如意就以2200万元成交。北京翰海去年秋拍中,一件商周时期的御题古玉英雄佩以550万元成交。北京嘉宝去年6月的拍卖中,一件清乾隆羊脂白玉八仙抱月瓶也拍出了528万元的高价。
这些成交记录表明,2006年玉器拍卖市场还当得起一个“平稳过渡”的年终总结。当然,这个分析依据的仅仅是拍卖市场的部分拍品的成交情况,不能包括全部玉器市场、特别是民间玉器交易市场的走势,仅供参考。
那么,在此基础上,中国玉器市场新的一年的行情将会怎样呢?
值得注意的是,真正快速攀升的玉器是有的,但不是古玉,而是现代的新品。由于资源的减少和人们投资需求的增加,以优质材料和高档工艺取胜的现代玉器艺术品价格飞涨,致使有人说,玉器市场上出现了“古不如旧,旧不如新,新不如仿”的怪现象。
这种情况说明,在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国际艺术品市场走势看好的情况下,玉器市场是大有可为的,同时问题也确实存在,关键在于如何对待和建设这个市场。市场也是一块美玉,还需要细细地琢磨。
目前的玉器市场有两大难题,其一是好东西不够多;其二是假东西太多。
精品重器的好东西不多是可以理解的,高档艺术品本来就很少,多了就不是精品了。特别是高古的宝贝,存世量本来就少,进入市场流通的当然就更少了。现在中国的藏家都处于囤积阶段,兼收并蓄的多,清仓出货的少,市场的诚信度和规范化又不理想,使得手里有好东西的人更加惜售,这就形成了精品稀缺的现状。因为供不应求,造假日显猖獗,假货赝品充斥市场,加上手段越来越高明,鱼目混珠,使购者却步。
艺术品、文物真假难辨是一大“特色”,这个谁都知道。但是,过多的经营者靠制假欺诈发横财就不正常了。也许有些人利用造假发了财,但是我们眼见的事实是,整个市场都在为此付出代价。你不是会作假吗?我分不出真的古玉和假的古玉,干脆就买新东西。当然,买新东西上当的可能性也同样存在,特别是买那些被做过手脚的“翡翠A货”等。
购买力强劲,这是玉器市场发展的基本条件,有人买东西就能做生意。好东西少可以从海内外搜集。但是更重要的是建设规范和诚信的市场,使藏家愿意把好东西拿出来,使买家的胆子可以大一点。即便是没有太多的精品,没有那么多皇上用过的器物,也可以多拍些老百姓买得起的东西,市场照样会充满生机。
只要大家懂得珍惜大好时机,老实诚实地经营这个市场,玉器收藏拍卖的前景应该是乐观的。
来源:经济日报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