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为抢救云居寺石经募捐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3-08-29]
辽金石经在地宫中享受“幸福生活”
云居寺辽金石经目前收藏于新建地宫之中。新修的石经地宫在位于云居寺南麓原石经出土穴,直接坐落于山体岩石之上。整体建筑面积400平方米,由主藏经室、附属储藏室、机房和参观廊组成。据悉,石经地宫采用砖混结构,其底板、侧墙、顶板均采用了科学而可靠的防水设施。地宫藏经室和附属储藏室采用了密闭处理措施,室内空气由运行可靠、技术成熟的空气分离制氮系统置换成纯度为99%的氮气,其浓度自动控制。地宫因为保持恒温、恒湿、密闭、充氮,有效隔绝了大气污染,使有害菌完全丧失了生存条件。
隋唐石经在山洞中过着“艰苦岁月”
辽金石经回藏地宫,并不标志着云居寺石经保护研究的结束。云居寺石经山藏经洞区,有9个藏经洞,珍藏着4196块隋唐时期刻造的石经板。这些石经自1956年发掘整理后,除雷音洞继续开放外,其他8个洞至今仍封闭保护。管理人员王艳华说,藏于藏经洞中的隋唐石经目前因为长期的山石渗水、溶岩侵蚀、大气污染等因素严重危及这些石经板。因此,隋唐石经的保存现状令人堪忧,石经板的保护工作也已迫在眉睫。
在石经山工作了10多年的赵进国说,刚来到石经山工作的时候,山上石碑上刻的字迹很清楚,碑上的砂眼只像小米粒一样大,但是因为风化的原因,现在碑上的砂眼已经有大米粒一样大了。
在对游人开放的雷音洞里,看到在洞口的石经板上字迹还算清晰,可是越是往洞里走,岩壁上的石经板字迹就越来越模糊。特别是雷音洞后壁的石经板,因为在山洞的深处,距离洞口较远,长年受到山中潮气的侵蚀,又不能及时通风透气,所以受损最为严重。赵进国说,在夏天能够看到石经板上凝结出一滴滴的水珠,有时候就像人出汗一样,水珠连成了一片。经过长年的侵蚀,藏经洞后壁石经板上的石刻字迹大部分已经很难辨认,其中有十几块的石经板表面已经开始成片地剥落,还有的石经板表层隆起,石刻中间已经呈中空状态,刻上去的字迹看上去好像随时有可能剥落。
石经山上另外8个封闭式藏经洞中还藏有4000余块隋唐石经板。这些石经板在1956年经过国家文物部门批准,曾被移出拓印史料。从那以后至今,石经板就一直被封闭在洞中。记者通过藏经洞的窗口把手伸进洞中触摸石经板时,可以感觉到石经板上有一层细小的沙尘。这说明洞口边缘的经板风化严重。至于洞中深处的石经板有无风化、残存的程度如何,在没有打开藏经洞之前没有人能知道。
云居寺文物管理处的主任杨海峰说,我们盼望着文物专家以及有关人士,适时考察,科学地设计出保护方案,使这些石经也能像回到地穴里的石经得到保护。
石经风化的原因
专家介绍说,对石经的破坏方式主要是风化作用,这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一般情况下,这三种风化会同时发生,只是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有主次之分。
石经板的石材来自距离藏经洞6公里远的大石窝村,这个地点的石质多为大理石类岩石,这样的石材硬度较小,所以抗风能力较差,这是石经板受损的自身原因。另外外界的温度和湿度变化、大气的污染、微生物的侵蚀都是破坏石经板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外部原因。(待续)
来源:中央电视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