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复组为古董治病保健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6-12-29]
氮气灭虫室、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线光谱仪、超声波接合机、真空吸力枱、YAG激光机……,这些先进科技仪器是整容设备?医学治疗器具?化验室设施?还是太空探索组件?答案揭晓:这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文物修复组购置的设施。文物修复组总馆长陈承纬早前邀请新闻界参观位于香港文化博物馆的工作室,介绍这些价值不菲的器材,原来,越古老的文物,越要最先进仪器延续「生命」。
「镇山之宝」灭虫室
陈承纬首先介绍的是该组的「镇山之宝」,一间高七十寸、阔五十寸、长一百寸,东南亚最大型的「氮气灭虫室」,价值约二百万港币。无论白蚁或天牛,都难以在这间「氮气灭虫室」里幸存,而古籍、木制家具、器皿、衣帛等都能入「室」杀虫。陈承纬说,用氮气令害虫缺氧死亡,是成本最低及最环保的杀虫方法,通常结构最简单的害虫生命力较强,因此成虫在此室中可能三、四天便会死亡,但幼虫则要三、四星期才行,现今讲求职业安全,这间室对工作人员来说也很安全。这间室每年要用十多二十次,每次的成本约四千元,若是太大的文物没法放进去,工作人员会用大胶袋将文物包得密实,再注入氮气抽取氧分。
来到另一间修复室,里面有些与计算机相连接的显微镜,包括价值一百八十万元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四十万元的「红外线光谱仪」及三十万元的「偏振光显微镜」,这些都是将文物放大,然后分析其物质元素,让博物馆人员根据分析而估计其存在的年份及挑选适合的材料修补文物。陈承纬如数家珍地说,「扫描电子显微镜」可将物品表面放大至十五万倍,现场工作人员正分析一件战国青铜箭镞,从影像中来观察青铜表面氧化物的分布状态。「红外线光谱仪」则适用于辨认色素、颜料、油漆、黏合剂及聚合物(即胶水),优点是不会破坏文物的本质,检验的过程也较简单。陈承纬又请记者观察「偏振光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记者看到非常漂亮通透的色泽,原来那是甘棠第栏杆上的漆油横切面,这部显微镜可显示物品的折射率、多色性及晶体的形状,因此工作人员了解到甘棠第的漆油成分后,便可去寻找配备相同成分的漆油,将甘棠第装修得「整旧如旧」。
修复纺织物考心思
走进纺织物及标本修复室,这里和之前的工作室最大分别是,较少科学仪器,工作人员是全女班,映入眼帘的,还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女修复员,正在为一幅大红色的华丽锦缎细缝密补,她正缝补屏山邓氏七品夫人七十大寿时,子孙所送贺帐的金线。这里的工作主要是保存及修复纺织品文物、民俗服饰及自然历史标本,陈承纬说,这项工作一定要心思细密的女孩子来负责,他更说从未见过男士可以胜任的。
「无机文物修复室」又回到男士天下,这里还有很有趣的仪器及文物,只见一大块泥土积层,像树一样直立著。陈承纬解释说,这是沙下遗址发掘切割出的断面,工作人员用玻璃纤维、硅化合物及树脂将其加固,让考古人员根据断面不同地层的颜色变化,去研究不同时期人类活动的迹象。
这间修复室另闢一间小房间,进去工作的人员都要佩戴「有型」的保护眼镜,以避免高能量电子光速会损伤眼睛。原来里面有一座价值二十六万元的「YAG激光机」,其输出近红外线,有助清洗陶瓷、石质文物,另外加以调校,便适用于纸品、纺织品及金属文物上,陈承纬说,这部激光机在清洗污迹的同时亦能保持表面轮廓及表层纹饰,对环境无害,也不会损耗物料。
真空吸力枱清洁纸本
最后,陈承纬带记者们参观纸本文物修复室,这里亦有价值十五万「超声波接合机」及价值二十万元的「真空吸力枱」。「超声波接合机」其实是一架过胶机,将纸本文物用透明聚脂胶片夹住,可以保护文物,防紫外光及隔开空气中的污染物。「真空吸力枱」的作用是进行局部清洗或漂白纸本上污渍,也可修补纸洞或裂缝,例如一张昔日的请柬,上面却有胶纸贴著,若撕开胶纸,便会伤害请柬,因此可用「真空吸力枱」解决这个难题。
陈承纬介绍文物修复组的工作时表示,该组共有三十多名工作人员,入职时需要大学化学文凭,由于香港没有文物修复课程,政府要为员工提供往外国深造的机会。他笑说,在面试时,他会考考对方有没有如「曾Sir」(曾近荣)般的本事,例如「哥士的」怎样用,如候选人对研究怎样清洁物件或物质的科学都有兴趣,当然较易入选。另外,他又要求应征的人员最好「百毒不侵」,即是对一些化学物品不会敏感,也要不怕污糟,以及有耐性。
文物修复组通常较少开放给公众参观,但若有一些团体有兴趣,也可预约,而每年的学校文化日,该组亦会招待学生们参观。该组查询电话二七三四二一○六,网址http://www.lcsd.gov.hk/conservation。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