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四川蒲江战国船棺葬出土上百件陪葬品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6-12-08
6日,考古专家在起重机的协助下,打开了四川蒲江战国船棺葬重达数吨的棺盖,发现棺内有上百件各种陪葬文物,数量之多前所未有。
这座船棺葬是工人3天前在蒲江县鹤山镇飞龙村一处工地下1.5米深处发现的。考古专家称,这是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的船棺葬,其主人应该是身份显赫的古蜀国贵族。船棺葬是巴蜀地区古代特有的一种葬俗,目前已发现出土的数量极少。
据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蒋成介绍,该船棺直接用长约7米、直径1.6米的巨大树木剖成。打开棺盖后,棺室内长4.2米,宽1.1米,由于棺盖上有一处方形盗洞,所以棺室内沉积了大量稀泥。考古人员经过一天的努力,将稀泥清理完毕后,上百件铜器、漆器、陶器和木器重见天日。
蒋成说,棺尾处陪葬的主要是陶器,大量陪葬品主要集中在棺首。其中,船棺内发现的三耳黑陶豆是一种专为陪葬做的器物,在四川地区属首次发现,这种带有楚文化特征的文物,表明当时四川已与湖北、湖南等地有了文化交流。同样带有楚文化特征的器物还包括一种名为“铜敦” 的酒器,在船棺内也有发现。
“让人惊叹的是船棺内出土的几件漆器。”蒋成说, “这些漆器包括木胎和竹胎两种,颜色鲜艳,非常精美。在战国时代,漆器是有显赫身份的贵族才能用得起的高档用品,因为制作要经过10多道工艺,很珍贵,在当时其价值可媲美青铜器。”
在船棺内,考古人员还发现了铜矛、铜刀、铜铃、铜剑等青铜器,以及大量古代长兵器“柲”的木柄。
此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大量的植物种子和桃核。蒋成说,古人下葬时将植物种子和桃核放入棺内,是希望死者到另一个世界也能够丰衣足食。他们将请植物学家对比鉴定,才能确定是小麦、水稻或者是其它植物种子。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刘雨茂主任称,船棺葬作为先秦时期巴蜀地区特有的一种墓葬形式,出土文物对于研究巴蜀文化以及与周边地区的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