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造自然·物我两忘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6-11-07]
--------------窑变釉彩的自然美
孙燕明(景德镇市雕塑瓷厂)
高温窑变釉彩最早出现在宋代的钧窑系里。而当时宋代的瓷釉彩饰,由于受当时盛行的理学影响,审美情趣由唐代的活跃、浓艳而转之为理智、淡雅。施釉崇尚青与白的单色彩以显示釉色南的丰富内蕴为美。追求釉的质感,尚青而似“类雪类银”;尚白而似“类玉类冰”,以“青如天”又“白如玉”的视觉感受与心灵感悟为价值寄托。青与白统领着整个陶瓷釉彩装饰。在艺术中,质朴无文饰,谓之“朴素”,是一种自然本真的美。“《庄子 天道》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把本真的美视为美的最高境界。
瞧一瞧落日时分涌在湛苍宇间的烟霭和彤云;乍见有如虹裳霞帔,霎时又像乳石崩云,这就是地宋钧烧造的莹润瑰丽的窑变瓷釉色彩,不同凡响,有一种“似动”现象,呈再出斑驳的肌理,烂灿的色泽。主要以一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在莹光般幽雅的蓝色中,闪烁着经色或紫色斑块。诗如“钧釉有青亦有紫,紫者丽色辉千春”,以红、紫为基础,景散浸漫、熔融交辉,形如流云,灿如彩霞般美丽的“窑变”釉彩意象。突破于青色、白色釉的静态、冷漠,被后人开容为“雨过天睛泛经霞,夕阳紫翠忽成岚”,是“烧出来的诗情画意”。一反当时以青釉、白釉一统天下的局而。使色彩单调的釉色,披上五彩的盛装。犹似在沉静素雅的气氛中,忽然一曲扣人心弦的演奏后,蓦然爆起的如雷掌声,兴起无穷的向往和激情!如果说青与白釉色质为代表的宋瓷“温润如玉,平淡一色”的优美风格,那么宋钧窑变的釉色质则彰显“五钯绚烂,渐老渐熟”的壮丽美学韵味。钧瓷由于胎黑质粗,因而要求釉层挂得“厚如堆脂”,乳浊性覆盖力强。而景德镇窑由于胎质洁白,釉层挂得相对较薄,流动性大,干净利落、酣畅淋漓。更显得釉而晶莹透彻、宝光四溢。特别是以铜红釉色窑变为主要的火焰红、三阳开泰、郞窑红釉,釉层表面光洁明亮,玻璃质有史以来极强,有如升腾燃烧的火苗向上窜动,红黄色辉映“若火之如燃,泉之始达”迎合了民间向往的“红运高照、大吉大利”的审美理想。如霁红粙、郞红、凤凰衣釉、美人醉、雨丝釉等独具自然天成,美学意蕴的名贵釉色。将高温窑变釉彩的烧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最新高度,美轮美奂,妙造韵绝的最美境界。
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说:“谈到表情作用色彩胜过形状一筹,那落日的余晖以及地中海的碧蓝色彩虽然是抽象,不直接表现什么具体形象而“偶似云水山~~,但不是山~,而是山~就画”它是一种语言,传递了一种心情,一种象征。却能通过艺术想象和联想及创造性思维活动,产生最美的艺术形象。正如古人所说的:“神用象通,情变所孕”。《景德镇陶录》说“窑变,火性幻化天然而成,故以釉作幻色物态”,窑变釉所造成的图像阐释相类似于某种自然形态而循入艺术的空间领域,对应于大自然气象万千的抽象物态。
釉彩所呈现的幻色物态是一种朦胧若现的色彩感悟与象征,正如刘熙载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绿写之”。“烟霞”“草绿”的色彩正是云山、春天的形态提取、分离与表现的抽象写照。与自然的节律相合拍,相默契。“山川气象,以浑为宗”(笪重光)这种“浑”实际上是一种“山川”垂天丽象色、光、彩、形、混沌的眼、抽象的幕。中国的抽象从来就服从于中国闰学,服从于超空灵的道禅观念,是因“得意忘象,超乎象外”之纯粹精神性追求。
水,柔性的,“万物皆有常形,唯水不然”(苏轼语)。窑变釉彩如行云流水漫无定律且无常形,如瀑布般直泻而下,骤雨般忽然而至,气势雄浑,太华千寻,流动变化出出春绿、夏碧、秋红、冬蓝之美的“郁然有彩”,在波动垂流的纹理中晕散出通体紫、红、青、黄、绿、蓝五色交辉的色泽中,飘逸出晚霞浮泛于蔚蓝天际;流云在霞光中游移,营造起岚光烟雯、彩虹飞峙、山川云影、雪山圣域般象外之景。用斑谰多姿的色彩、诗意、勾绘出自然的万物本质,是自然着的艺术再造体,是自然美的艺术再造体,是自然界云霞山色明晦变幻瞬间的精彩定格。
窑变釉彩是自然天成与科学艺术美的结合体,它的色彩饱和度、光泽射线、晶体结构和开制肌理都表现出与自然相和谐的规律性。同时又受益于传统的美学思想观念,从有意无意间得之为上,是谓自然,自然之美,乃为大美,大美不雕。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非工自复非匠,云构发自然”等赞颂了不露手工痕迹,不假人工雕饰的天然美。是主观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构就了一个鸟飞鱼跃,活泼灿烂的灵境。涵映于“超四维”诗意的审美指向,其如“晕如雨后霁霞飞”:“雨过到晴红琢玉”:“峡谷飞瀑兔丝缕,窑变奇景天外天”:“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鲜明艳似美人霁,热烈真如火焰红”等诗性飚发感动和感染,更是一种艺术诗境层深的拓展。
窑变釉彩的烧造成功,“盖因窑火精华凝结,偶然独钟,天然奇色,光怪可爱”《南窑笔记》。主要是受益于窑火天工的魅力,是所谓“如兼金入炉,重加锻练,火候稍差,前功尽弃”,在窑中锤炼成金的物品,如宗教所言“得到了拯救的美的物品”,也即“妙美之品”禅语曰:“求美则不美,不求美则美矣”,这似乎是一句玩笑话,但细细品味,便能~~悟其中的道理。譬如那些追求画得很乎完美的,过于细腻艳俗,“缕金错彩、雕缋满眼”及饰反俗的陶瓷装饰,只不过是一种“繁缛之美”。反之,与雕缋之美交相辉映的那种“芙蓉出水”的自然之美,那种不受拘束“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浑然而成的窑中变化,超然而神奇的幻象是“入火借其流淌,颜色变化听其自然,而非有意预定为某色”的必然结果。由不得你可求,但可以想象,虽然窑变现象给设计者一份美好的期待,然而完美的作品,绚丽的釉彩便是这份期待的最好的诠释,却是在稍不留意
当中产生出海蜃楼般的梦幻景色,是得到点化而修成诗意的正果。能给人以豁然开朗、激动人心的愉悦,身临其境的审美享受。
参考文献:
李泽厚、汝信主编《美学百科全书》1990年社科文献版
熊廖著《中国陶瓷古籍集成》2000年江西科技版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