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9月,在抚顺—南杂木高速公路建设中,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抚顺市博物馆对沿线文物进行抢救性发掘,并对一处石棚墓地进行了重点清理。该墓地位于辽宁抚顺市章党乡高丽英子村铁背山西侧的一个小缓坡上,其下是浑河和苏子河的交汇处。此次共清理石棚4座,另清理2座石棺墓。
石棚从外形看,由于倒塌,很像积石墓,但巨大的盖石及壁石仍暴露在外面。石棚都是用大石立砌而成,直接建于基岩上,简单的平整之后,先挖圹后置立石。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底铺1块长方形石条,也有用2块的,另不足之处用小石板填补,较平整。由于早期受到较大干扰,导致石棚倒塌,所以壁石之间的套合情况不太清楚。除2号石棚外,其余石棚盖石均能看清,只是盖石已经滑落到周围。所用石板均为天然花岗岩,个别石板有人工修整痕迹。石棚周围用河卵石堆砌,防止石棚倒塌,在墓域表层发现有元丰通宝等铜钱。
此次发现的2号石棚最为重要,直接建于基岩上,石棚是用大石立砌而成。整个墓向东倾斜。墓室平面呈长方形,长260、宽140、高112厘米,东西侧壁及南端壁立石保存较好,北端壁立石已不见。东侧壁长187、宽56、高114厘米。西侧壁长216、宽22、高95厘米。南端壁长100、宽34、高98厘米。底部由2块石板铺砌而成,空白之处用小石条填补,底长172、宽112厘米。盖石已不见,所用石块均为天然花岗岩,无加工修整痕迹。石棚墓域用河卵石堆砌,圆形,直径6米。在墓域表层及表土层中发现有元丰通宝等铜钱。
石棚内的堆积第1层为腐殖土,厚30厘米。夹杂石块,树根,及北宋方孔铜钱和少量的夹砂红褐陶片及铁器等。第2层为黄土层,厚25厘米。夹杂石块,土质较硬,为墓底堆积,内含人头骨残片及随葬品。人头骨有明显的火化痕迹。共出土随葬品7件及少量的陶片。
共出土器物7件。纺轮2件,均为石质,一件只保留一半,直径5厘米;另一件算珠状,磨制,表面较粗糙。石器平面近似三角形,是采用天然的石料简单加工而成,顶部有一穿孔,应是佩饰。铜铎1件,青铜,残,铃形,顶部有1个穿孔,表面有3个镂孔。管饰3件基本完整,磨制,光滑。陶罐1件,夹砂红褐陶,侈口、鼓腹、平底。铁镢1件,锈蚀严重,出于墓域内。
另外,清理的石棺墓均为土坑竖穴墓,四壁由较为规整的石板围砌而成,南壁被破坏,其余三壁及封石保存完好,平面呈长方形。砌筑方式是先在基岩下挖圹,再立砌墓葬石板,然后再放置封石。选用的石板都很平直,砌筑比较规整。
此次发现的石棚与以往在抚顺地区发现的在形制及规模上稍有不同。辽东半岛的石棚一般都是建于地表,而且都是几块大石板,没有墓域。这次发现的石棚都带有墓域,为研究辽东半岛石棚的形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此墓地发现不同性质的墓葬,它们之间是不是有内在联系呢?抚顺地区石棺墓葬发现的数量比较多,而且多以出青铜短剑为主,这次虽然没有在墓内发现青铜短剑,但是在墓周围采集的青铜短剑和曲刃矛,与以往在石棺墓内发现的类似,推测应是石棺墓内的遗物,推测墓的年代约为春秋时期;石棚的形制和山龙石棚类似,从出土的铜铎来看,与新宾大石盖墓内出土的铜铎相似,其年代可能晚到战国或汉初。
这些石棚在早期就已经遭到了破坏,在石棚周围的积石上面甚至在墓内都发现了大量的北宋铜钱,说明至少在北宋这批墓葬就遭到了破坏,人们可能将其作为祭祀的场所。(熊增珑)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