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人藏宝热情感动鉴藏专家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6-08-28]
古语云:“乱世买黄金,盛世兴收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历来为文人雅士所喜爱的古玩、字画等藏品,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家。随之而来的是文物收藏的首要环节“鉴定需求”越来越旺盛。
8月18日至21日,由金一百文化鉴藏与北京中博雅文物鉴定中心主办的第三届民间文物收藏品现场鉴定大会在深圳举行,莅临的国内文物鉴藏专家包括: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北京文物鉴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电视台《鉴宝》首席鉴定专家孙学海,北京市文物局副研究员、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特邀鉴定专家、《中华文物鉴赏辞典》执行主编华义武,国家文物局泰安文物培训中心客座教授、北京中博雅文物鉴定中心主任、《鉴宝》丛书作者牛福忠等。
深圳民间收藏卧虎藏龙
“我本来以为深圳是个新兴的移民城市,没有多少好藏品,没想到参加了两次鉴定会之后,才发现这里的收藏真是卧虎藏龙。”鉴定会结束之后,华义武对记者感叹。据主办方最后统计,本届鉴定大会一共鉴定了2000多件民间藏品,接待人数超过1000多人。藏品涉及瓷器、玉器、青铜器、书画、陶器、钱币、古家具、奇石、石雕等数十种,其中有200多件藏品可以称得上是稀世珍宝。
市民张先生业余收藏古玩20多年,这次他带来的两组“雕瑞禽纹笏板”,让在场所有人大开眼界。该笏板每组九件,共18件,高30厘米,和田玉制,是西汉时期官员们上朝时用的物品,甚为珍贵。笏板上面记录着大臣要进谏的奏议和用来回答皇帝的提示。高级的大臣用象牙板和玉板,低级的臣子用竹板或木板。华义武说:“张先生的笏板分文、武两组,分别为汉代时文职与武职官员们上朝时用。这组笏板雕刻精美,保存完整,我从事文物工作40多年,还从来没有见过。”他认为,根据这组笏板可以推断,官员上朝笏制和不同的图案代表不同的官职并非起源于明清,这为他们研究探讨汉代的笏制和了解当时的官职制度提供了真实的实物资料,可谓是一组罕见的珍品。
深圳市民收藏热情很高
四天的鉴定活动中,专家们被深圳市民收藏鉴定的巨大热情所鼓舞:除了白天马不停蹄地“例牌鉴宝”,晚上还被收藏爱好者请回家中去鉴宝。临走前,还有一批市民把专家们堵在宾馆房间里要求鉴宝,甚至有市民把自家藏品带到机场,希望专家上飞机前能再替自家收藏鉴定一番,而市民郑先生则提早通知家人从老家江西托运了一箱子藏品过来给专家鉴定。
年届八十的孙学海老先生被深圳的鉴宝热情吓了一跳,初到鉴宝现场就被人层层“包围”,不停地问工作人员:“这两天人都这么多吗?”牛福忠是第三次参加深圳的鉴宝活动,他说:“与前两届鉴宝活动相比,这次赝品少了、珍品多了、人气旺了。这说明通过举办民间鉴宝活动以及媒体的宣传市民对收藏有了理性的认识。”他告诉记者,在第一届鉴宝活动上,发生了一件令他啼笑皆非的事,在不到两天的时间里,他一共收到了10幅《清明上河图》,持有者个个都说自己是真的,但经过鉴定,10幅都是赝品。他说:“深圳市民藏宝热情很高,但在藏宝知识方面还有待加强。”
古玩市场档次不高
牛福忠这次特意去深圳的古玩市场,不过,他刚进去没多会儿就出来了。他认为,里面的假东西太多了。与北京、上海的古玩市场相比,深圳的古玩市场普遍规模偏小,货品档次不高,稍微有几件像样点的东西,价格高得离谱,几乎可以赶得上拍卖价格了。牛福忠还提醒深圳市民,目前在深圳古玩市场上流通的玉器、陶瓷、铜器等,有的虽然年份很长,但多为普通的民用品,即这些东西只是古代民间的家常日用品,仅仅具有历史价值,而少有艺术价值,在市场上售价相当低廉。因此,他提醒市民不要光凭卖家吹嘘年份久远就盲目投资。
有位龙岗的洪先生这次给专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洪先生是台湾人,在龙岗开了个五金厂。21日晚上,洪先生把专家们都请到了自己的家里要求鉴宝,一进屋,专家们吓了一跳,满屋子大概有近百件藏品。洪先生是个“杂家”,青铜器、玉器、瓷器等等什么都有,但经过专家鉴定,他买的青铜器全是假的,玉器和瓷器也只有几件是真的。谁知道在接下来的两天里,洪先生天天派自己的司机抱来一堆青铜器要求鉴定,司机说这些都是老板刚刚在古玩市场买的,老板这会还在古玩市场泡着呢。牛福忠一听急了,马上给洪先生打电话,告诉他刚买的这些东西全是假的,要他马上住手。
牛福忠留给深圳热衷收藏的市民一句话:多看实物多看书,少听故事少冲动。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