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陕西旬邑沟老头秦汉宫苑遗址清理取得收获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6-08-25







今年4月,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咸阳市文物钻探管理处和旬邑县博物馆联合对旬邑县沟老头秦汉宫殿遗址进行了为期10天的抢救性钻探、发掘清理,取得了重要收获。沟老头秦汉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排厦乡沟老头村附近,1988年咸阳地区文物普查时,发现该遗址,1998年被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东西长1500、南北宽1000米。其所在地势北高南低,海拔1286米。

此次共发掘210平方米,清理出1处建筑基址和1条长27、宽2.4米的道路。建筑基址由夯土、础石和排水管道等组成,其中夯土分布于探方1、2和探沟1中,距离地表0.52—0.58、最宽处为4.9、厚0.35—0.6米,形状不太规整,大体为南北长、东西窄的走向。柱石4块,分布于探方1、2和探沟3中,总体呈南北向排列,其中探方2中的2块础石东西间距3.45米,同探方1中的一块础石南北间距7.75米。础石南北最远间距33米。础石为豆青色和黄褐色的砂石质,形状不太规整,上、下面较平,长43—60、宽34—53、厚14—16厘米。排水管道分布于探沟3中,为南北向,残长6.7米,共14件相互接连呈“一”形。管道为五角形,长47、宽26、高30、厚1.2—1.5、底厚2厘米;外面饰粗绳纹,内面饰布纹。从夯土和础石、管道的排列情况,可以看出建筑基址基本上呈南北向,南北长,东西窄。排水管道的走向同柱石、夯土东西平行,可能是廊、庑一类建筑。所发掘的道路位于遗址的西南部,基本为东西向,路面宽2.4—2.8、距离地表0.45米,路土呈青褐色,土质坚硬,有层理,其中包含有绳纹瓦片等。路土可分为相连的2层,第一层厚20—35、第二层厚20—25厘米。路土附近的汉代文化层中出土有大量绳纹板瓦、筒瓦残片,云纹瓦当和排水管道残块等。道路向东、西继续延伸,往东延续一段后又折向北。出土的遗物中,以绳纹瓦片最多,遗址内遍地皆是。瓦当可分文字瓦当和云纹瓦当,文字瓦当有“长乐未央”、“长生未央”,以前者常见,瓦当直径16.5厘米。云纹瓦当以云朵形、蘑菇形比较常见,当面中心或为米字、方格和菱形网状纹,或为双十字线交叉状,基本为秦时的风格。也有个别外圆饰一周网状纹、中心饰乳丁和连珠纹的云纹瓦当,属于西汉时期。另外还有五角形下水道、素面及几何纹铺地砖块、柱础石等。其中五角形排水管道一种长48、宽30、高26.8—27.2、厚3.5厘米;一种长47、宽26、高29、厚2厘米;还有一种厚仅1厘米,外面饰粗绳纹,内面饰菱形方格和布纹。采集到遗址内出土的筒瓦,长52、宽16、厚1.3厘米,外面饰绳纹,内面饰布纹或麻点纹,绳纹长16.5—20厘米。

旬邑发现的秦汉遗址不在少数,相比较而言,沟老头秦汉遗址规模最为宏大,面积达150万平方米,遗址中发现的廊庑式建筑基址、柱石、多种规格的成组的五角形排水管道、大量的“长乐未央”文字瓦当等表明这是一处等级较高的建筑。其中出土的大量具有秦代风格的云纹瓦当、瓦片和排水管道等遗物表明其始建于秦,西汉时期又加以修葺和扩建。遗址东距西汉武帝甘泉宫15、东北距石门19公里,是甘泉宫直通西方的要道。《三辅黄图》载:“甘泉苑,武帝置。缘山谷行,至云阳三百八十一里,西入扶风,凡周回五百四十里。苑中起宫殿台阁百余所,有仙人观、石阙观、封峦观、鹊观”。说明甘泉苑的范围是相当大的。从沟老头村所处的位置来看,该遗址应该属于汉甘泉苑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宫观,表明了甘泉苑的西界至少已到旬邑的排厦一带。这次发掘清理对于研究汉甘泉苑的范围以及秦汉宫观苑囿的建制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具有重要的价值。

(刘卫鹏 张永超 何一平)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