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市场分析

世界顶级拍卖行看好中国艺术品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6-08-16


伦敦市中心的国王大街和新邦德大街可以说是地处英国的皇城根下,乘地铁离英国女王的白金汉宫只有一站远。这里也正是英国乃至世界顶级的拍卖行克里斯蒂、索斯比和宝龙的发家之地。

  刚刚过去的中国艺术品伦敦夏季大拍卖,克里斯蒂和索斯比拍卖行的中国拍卖专场轮番登场。拥有200多年历史的两大拍卖行的拍卖大厅座席最多者也不到100个,而参与竞拍者有时可达200人之众,参与竞拍的除了英国人,更多的是黄皮肤的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及台湾的中国人。

  “从国际拍卖市场买家的构成变化中,能够看到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在收藏领域发生的变化。”克里斯蒂拍卖行美洲及亚洲总部副主席杜超惠在伦敦说。

  谁在参与国际竞拍

  在英国一家大能源公司工作的上海严姓小伙子是入行伦敦拍卖行的新人。在7月中旬的索斯比伦敦拍卖会上,他购得了一只光绪年间的青花赏瓶。能够把这个当年八国联军英军指挥官从北京“带回”英国的古瓶收为己有,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一方面,觉得自己现在有能力从英国收回一件中国的古瓷,感到自己为祖国故土做了点事情,有一种莫名的激动;另一方面,从收藏经济的角度讲,这个有“故事”的瓷瓶,假以时日一定会有升值潜力。

  严先生说,他对古玩特别是瓷器的兴趣大约始于10年前。在国内工作时,他常在全国各地出差,有机会就去逛一下各地的古玩市场,当时仅限于一些初步的尝试而已。3年前,由于工作关系他来到英国,每年几大拍卖行的中国艺术品拍卖使他眼界大开,对收藏艺术品尤其是瓷器的兴趣更为浓厚。在他看来,收藏古玩既能陶冶性情、丰富知识,又不失为一个投资升值的途径。

  7月中旬,在伦敦宝龙拍卖行举行的拍卖会上,一只20厘米高的青花瓷瓶以9.2万英镑的高价成交。这件瓷器是1940年英国一名清洁女工退休时,雇主赠送给她的一件纪念物,她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不起眼的花瓶竟然是“清朝丢失的珍宝”。据说,该花瓶由一位匿名的中国买家买走。

  克里斯蒂拍卖行美洲及亚洲总部副主席杜超惠亲眼见证了近年来逐步走向富裕的中国人参与国际市场拍卖的过程。他说,上个世纪70年代,国际市场上参与中国藏品竞购的华人主要是香港大亨,80年代台湾买家开始加入,90年代初,东南亚和旅居欧美的华人随后跟上,到90年代末,来自大陆的买家开始步入中国艺术品国际拍卖市场。他还介绍说,经济的高速发展已使中国的收藏市场成为全球拍卖市场,中国人感兴趣的主要是明清瓷器、珠宝、宫廷用品以及西方印象派油画。

  国际拍卖行看好中国

  伦敦克里斯蒂从7月12日开始进行为期3天的拍卖,仅中国艺术品拍卖就进行了2天,显然,中国艺术品也是克里斯蒂此次拍卖的重点。无独有偶,伦敦索斯比在7月12日也举办了两场“中国瓷器工艺品”专场拍卖,其中的“中国瓷器工艺品专场(一)”的成交额约合7006万元人民币,总的上拍数量为163件,要少于老对手克里斯蒂,但是成交额只与克里斯蒂7307万元人民币的成交总额有微弱的差距,成交率为63%。

  近几年来,中国和印度艺术市场的跳跃式发展带动了亚洲艺术市场的全面复苏,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球艺术品市场格局。在全球目光纷纷投向亚洲之际,亚洲当代艺术尤其是中国当代艺术异军突起,在西方世界刮起一阵东方艺术风潮。

  索斯比拍卖行欧洲及亚洲区副主席司徒河伟说,“在全球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上,中国的艺术品国际化程度很高,不但受中国人追捧,也早已是西方藏家的投资对象。中国艺术品在索斯比一直有很重的分量。”

  克里斯蒂拍卖行亚洲区副主席叶正元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在克里斯蒂拍卖行的亚洲艺术品中,中国排行第一,克里斯蒂对中国市场特别重视。他说,“和平盛世看古董,兵荒马乱金价涨。现在中国经济增长举世瞩目,国力大增,中国的艺术品被国人和世界收藏界看好也是情理之中。”

  不但索斯比、克里斯蒂这样的世界顶尖拍卖行看好中国,号称英国拍卖行老三的宝龙公司也不甘示弱。2006年6月,英国老牌拍卖公司宝龙拍卖行也首次进行了亚洲当代艺术品拍卖专场,引领这股风潮一直延续至年底。

  国际拍市为何吸引中国藏家

  在最近的几次拍卖会上,记者采访了几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内地和香港的藏家,他们对伦敦的中国艺术品拍卖谈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数量众多且不乏精品和珍品。由于历史的原因,英国的艺术品市场上拥有数量丰富的中国艺术品藏品。每年7月和11月的拍卖会都会出现一些令人赞叹的拍品:从春秋时代保存极其完好的青铜剑,到宋代哥窑的三足笔洗,以及存世罕有的元代青花人物瓷罐,无不令人惊叹。这里的明清时期的瓷器杂件精品,更为收藏者提供了不同价位的收藏选择。

  其次,市场相对规范且拍卖行诚信度较高。在英国每年举行中国艺术品专场拍卖的有世界著名的索斯比、克里斯蒂和宝龙拍卖行。它们无论在对拍品的鉴定和拍卖的操作上都具有较高的信誉,而且透明度也较高,对参加拍卖活动的竞投者的有关手续也非常简便。

  第三,对不同类别的艺术品的喜好和追捧与国内市场相比有共性也有差异。瓷器和玉器一直是收藏者和古玩投资者看好的品类。但高古瓷器,如定窑、磁州窑在这里比国内更受追捧。另一些高古的藏品例如唐三彩在这里也比在国内成交要活跃。而一些高古的石刻佛像、佛头等,由于历史原因,在这里也时有所见,国内则不多见。另外,景泰蓝也在英国市场日渐被看好。

  最后,部分藏品的地区性价格差异在逐步缩小。英国的拍卖行虽然时有创纪录的高价拍品出现,但由于以往欧洲市场的收藏者和投资者对藏品的重点与国内市场会有一些不同,从而导致在价格上会出现一定的差异,这给近年来众多的中国收藏者和古玩经营者创造了一定的投资空间。这也是为何这几年出国参加海外拍卖会的中国人数量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随着中国买家对古玩收藏的热潮日渐增高以及购买力的日渐增强,这种海内外市场信息的快速交流,已经令这种价格差异正在逐步缩小。

  有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和中国经济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做基础,加上英国几大拍卖行的炒作,中国艺术品在海内外市场将越来越热。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