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具清理出来的颅骨暗示着硝烟四起的过去
16具颅骨暗示的失落文明
樟树吴城文化的兴衰消逝之谜
1973年,一支考古队进入了位于樟树市区西南方向的河西部分,赣江支流萧江上游南岸低丘岗阜上的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围绕村庄有一座堆筑而成的土城。随着土城的发现与挖掘,一个江南地区首次发现的大规模商代人类居住遗址呈现在世人眼前,从此打破了小山村的宁静。然而这个被公认为我国南方最早的方国文明,长江以南的早期文明中心,却在其发展中突然如谜一般消失。
2002年,考古专家展开第十次发掘。城壕中16具颅骨的出土,引起了专家的注目,并对其进行科学鉴定。这16个早已逝去的生命,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故?他们是否能够向我们诉说尘封千年的历史,是否能够解开吴城方国的消失之谜?
吴城的消失是第二个“玛雅之谜”
在美洲的三大印第安文明中,4世纪兴起于中美洲尤卡坦半岛的玛雅文明是最早的仪式文明和都市文明,比北方墨西哥的阿兹特克文明和南方秘鲁的印加文明都要早数百年。当时的玛雅人兴建了规模巨大、功能完备的城市,并有着极为先进的数学体系和天文历法。但是这样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却在10世纪时突然消失,一直是不解之谜。而吴城也仿佛是第二个“玛雅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突然之间找不到踪影。
吴城,前有萧江作护卫,浩渺四环,隔江对岸又有律坪作案山,秀列如屏,后有三岭作主心。村左有马鞍山,循环拱抱,右有木鱼山,美锁水口,其形势“天造地设”,是人类生息繁衍的绝好胜地,而这也为吴城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从吴城出土的文物以及吴城的规模等方面来看,它应该是一个相对发达,并有较大影响力的古代方国”。江西省考古研究所专家周广明说,由于吴城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以及刻文,说明吴城已经进入青铜器时代,并有自己的文明,已经形成方国的主要条件。所以,吴城遗址很可能是与商代同时期方国的都邑所在地。从其规模、城址布局及出土物件可以看出,吴城应当是当时的政治、礼仪中心。但很奇怪的是,这样一个发达的大都邑,却没有发展到周朝,而是在商代就走向衰落,直至消失。
如此强大的方国,为何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当中,这个都邑到底遇到了怎样的灭顶之灾?这些都如同失落的“玛雅文明”,令人费解。而就在考古学家为之困惑时,在城壕中发现的16具颅骨带来了一线希望,这些颅骨是否能够揭开消失之谜呢?
16具颅骨暗示着硝烟四起的过去
30多年的发掘考古过程中,专家们共发现了26具颅骨,其中2002年发现的16具颅骨,则给专家们的探索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向。
2002年,为了研究吴城城墙的建造年代、方式及功能,江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吴城遗址展开了一次主动性发掘。发掘过程中,发现了16具颅骨散落或叠压在城壕沟的土层里。“城壕内肯定不止这16具,很可能有成百上千的头骨”。周广明说,在发掘时,还看见土层周围有头骨,为了保护遗迹,研究所没有对其进行主动挖掘。
“很可能是神圣祭祀的牺牲品。”
“也许他们正是当时战争的见证。”
“会不会是古老的殉葬方式?”
颅骨的出土引起了专家的各种猜想,而它们的出现,似乎也有许多的故事想要向今人诉说。省考古研究所将它们送往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想通过高科技的人骨鉴定,找到历史谜团的答案。
由于骨骼保存的状况不好,研究中心只能对其进行性别和年龄鉴定,其病理现象的描述则无法进行测量。根据对出土的部分颅骨的形态特征鉴定显示,其中可能是男性的有5具,性别不明的11具,且年龄大多为20至40岁的青壮年。而令考古学家惊喜的是,其中两具颅骨有明显的被锐器砍伤的痕迹。
“他们很可能与战争或战俘有关,但他们的伤痕是生前还是死后造成的,就不得而知”。周广明说,鉴定结果让更多的考古专家判定,城壕里散落颅骨,极有可能是一种“人祭”方式,而吴城也必定在当时经历了一场血雨腥风。
颅骨是战俘已故亡灵的苦痛献祭
尘土飞扬的沙场上,冲杀声震撼着整个旷野。兵器的碰撞声,刺激着每一个战场上的将士。也许经历了几天几夜的激战,土壤已被鲜血浸染成暗红,尸横遍野。其中一支军队败下阵来,胜利一方的欢呼声摇动着刀下的亡魂。胜利的军队砍下了战俘的头颅,祭祀苍天神明......
这也许就是吴城城壕内亡灵的生前命运。
在史前至商周时期的考古遗存中,经常可以见到远古先民对于人头骨的特殊处理方式,而这种现象也被称为“人头崇拜现象”。曾经有论断,古代社会早期人类对俘虏的处理方法经历了烧死在火刑柱上、杀俘虏以祭神、俘虏变成奴隶三个阶段。周广明认为,吴城城壕的颅骨,可能是大量战俘割首所致,这些颅骨也反映了当时战争的规模、方式以及惨烈度。
16具颅骨已经验证了考古专家的猜想,然而这城壕内的亡灵究竟是什么人呢?
通过研究中心对颅骨的分析,发现部分颅骨呈现了颊部扁宽、宽额、颧骨高而宽等特征,具有蒙古人的特性。而经过DNA测试分析,则初步推断吴城遗址出土个体在族属上接近苗瑶民族系统。
蒙古人与苗瑶民族到底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周广明表示,已经有不少专家认为苗瑶民族事实上就是蒙古人的一支。据记载,苗瑶族在江西境内有着广泛的分布。近年来,专家提出以北纬30度为界将中华民族分为南北两大人群,但这两大类型具有很大的交叉重叠现象,存在着由北向南的过渡变化。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和南北文化交流的交汇点之上,吴城遗址又是江西境内一处具有较多中原商文化因素的遗址,吴城城壕沟中出土的人骨,是属于长江以南的居民类型?还是属于北来居民类型?这都由于出土的人骨数量有限且保存状况差而无法判明。
樟树市博物馆馆长李昆认为,即使苗瑶族在江西境内也有所分布,但是仅通过现在掌握的资料,并不能确定他们是否就是吴城的居民。他们真正的身份,只能是历史背后的谜。
资源是吴城消亡命运的“恶源”
既然吴城曾经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战争,那么吴城消亡很有可能是被战争毁灭。可是,根据吴城当时的规模与发展程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或者民族将其摧毁呢?吴城废弃后,它的居民又迁移到哪去了呢?
吴城遗址的发掘过程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其说明了当时青铜冶铸的技术发达。“这样先进的技术很可能是商朝带过来的,而这些人则逐渐成为了吴城的统治者”。李昆说,商人从中原带来了先进的冶炼技术,逐渐得到当地居民的尊重,并获得较高的地位。而随着吴城的发展,其也成为了交流中心。江西矿产丰富,拥有铜、锡、盐等资源,此外其地理位置优越,而这些成为了其他方国的争夺之地,从而导致了吴城在战争中的灭亡。
如果吴城因资源丰富被争夺者毁灭,直至其最后的废弃,那么它的居民又去了哪里呢?
在距离吴城20公里远的地方,还有一座规模不小的牛城。根据其出土的文物可以判断,它的发展直到了西周时期,而吴城却在商朝就已经停止,而且两处的青铜器也有共同之处。吴城与牛城有什么联系吗?
周广明认为,在当时,牛城也是相对发达,其规模与吴城相比也相差得不是太远。很有可能随着牛城的壮大,其将吴城毁灭。但是牛城是不是吴城的延伸,目前还不能确定。
“相比牛城,离吴城更近的还有新干大洋州,它们之间应该存在联系”。周广明说,为了找到吴城消亡的原因,以及其与牛城、大洋州的关系的答案,今年省考古研究所还将联手其他考古专家再次展开主动性的发掘调研工作,从而解开吴城遗址的种种谜团。
(信息来源:大洋网 熊黎记者邓旭敏、实习生叶新阔)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