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山东枣庄建新遗址考古又获新成果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6-08-08


高速公路后伏立交建设工程中,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枣庄市博物馆组成考古队,对位于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建新村(现伏里村)北侧的建新大汶口文化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该遗址平面呈椭圆形,面积3万多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济(宁)至枣(庄)高速公路建设工程中,山东省文物考古部门曾在此进行过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清理一批大汶口文化时期的房址、灰坑、墓葬、陶窑、水井等遗迹,出土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等各类文物。

这次发掘,位置主要选在遗址西部,分为南、北发掘区,发掘面积700余平方米。清理的遗迹主要有灰坑、墓葬、房基、陶窑和大量柱洞等。出土陶、石、骨、蚌等各类文物100余件。

灰坑形状分为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有的灰坑形制规整,口小底大,这类灰坑可能是储藏物品的窖穴。有的椭圆形灰坑非常大,长4、宽3、深约1米,坑内填土多呈黑褐色,质地疏松,包含大量陶片、红烧土、石块和兽骨等。灰坑内可以复原大量陶器,质地分为泥质陶和夹砂陶,夹砂陶又细分为夹粗砂和细砂,有的还夹滑石和蚌壳。泥质陶有的经过淘洗,质地非常细腻。陶色以灰褐陶为主,灰黑陶次之。器表装饰以素面为大宗,纹饰有绳纹、篮纹、刻划纹、镂孔、附加堆纹、弦纹、按窝、凹槽、凸棱、盲鼻、布纹等。器形主要有陶鼎、罐、瓮、碗、盆、高柄杯、小杯、篦、器盖、纺轮、埙和陶环;石器主要有斧、铲、锛、凿、磨盘、磨石和石球等,骨器主要是骨针,蚌器仅见蚌刀。还有一些灰坑,无陶片,内填大量红烧土,非常坚硬,这类灰坑,可能与周围废弃的房屋建筑以及陶窑有一定关系,或者具有其他的宗教含义。

房基破坏比较严重,仅发现一座完整者。形制为方形地面建筑,面积近10平方米。东、西、北面发现柱洞13个,南面中间发现有基槽,槽内有3个小柱洞,左、右侧可以出入。房内南侧发现用火烧烤的圆形红烧土痕迹。另外,遗址中还清理大量柱洞。这些柱洞均为圆形,洞内填土疏松,底部多放置陶片、红烧土,个别的还垫有石块。陶片层层砸实,非常坚硬,形似鸟巢状。

发现的13座墓葬,均为小型墓葬。其分布密集,排列整齐有序。墓葬之间还出现打破叠压现象。形制均为土坑竖穴,较大的墓葬有熟土二层台,个别墓葬仅一侧有熟土二层台。死者均头朝东,方向一般在90—110度。人骨保存较差,多数腐朽严重。墓葬一般长约2、宽0.5—0.7、小的0.4米,仅能容身。最大的墓葬长2.3、宽约1米。墓葬深0.3—0.7米。墓内填土呈黄褐色,较疏松,内含大量红烧土颗粒及少许陶片。多数墓葬放置有数量不等的随葬品,有的墓内一无所有。反映出这一时期已经出现财产的贫富分化现象。随葬品少的1件,一般为4—6件,多的约10件。其放置部位,装饰品在胸前,石钺置腰间,陶器多放置在二层台上面,有的放在死者身上和脚下。出土器物品种较多,器类齐全。主要器形为陶器,器物有夹砂红陶鼎、泥质灰陶鼎、小鼎、实足、浅盘镂孔大喇叭柄豆、夹砂罐、灰陶罐、小罐、长流盉、长颈圆腹壶、背壶、薄胎镂孔黑陶高柄杯、浅灰陶镂孔高柄杯、夹砂实足高柄杯、筒形杯、小杯、纺轮以及石钺和石环等。

从此次发掘中出土的陶器来看,其年代为大汶口文化晚期阶段,绝对年代大约距今5000年。

(何德亮 石敬东 苏昭秀 李兰昌 徐加军 郝建华)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