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游发现唐九成宫醴泉遗址?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6-08-04]
由魏征撰文,欧阳询书,记载李世民驾幸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泉水之事的《九成宫醴泉铭》碑,千余年来名闻天下。然而碑中所记的“醴泉”早已消失,其泉眼究竟在哪儿呢?“7月30日,在《九成宫醴泉铭》碑西北15米处,出土了7件(组)石质、砖质、陶质文物,与泉眼四边的砌石极为相似。”昨天,麟游县博物馆人员向记者透露:“若这些遗物被证实是醴泉的遗物,那就是我国重大文物发现了,证明了大唐时发生的这件美事并非虚传。”
7件文物虽然沾满了泥土,但其雕刻工艺和历史气息丝毫没有被泥层屏蔽。一块八边大盘石,凿制得层层叠叠,收缩有致,其平面直径有2米,垂直厚度30厘米左右。这块大盘石,乍看忒眼熟,原来其形状与九成宫遗址当年出土的水井井口巨石上雕刻的八角形葵花图案有神形相似之妙。凑近看看大盘石的中心,是凿刻出的一个冒水孔,孔的上圆直径是47厘米、下圆直径是12厘米。历史学者看了此孔后大为惊喜,说该冒水孔为唐高宗李治在《万年宫铭并序》中“泉繁花岑,似双莲而吐秀”之句提供了实物资料,因为从这个冒水孔上溢出的水形状,必定是酷似含苞欲放的“双莲而吐秀”。再结合大盘石体积之大,凿打之细的因素,可以初步断定大盘石非皇家不能有。
可以想象的是,皇家泉眼出水口,必定是装饰繁复,砌筑奢华,以营造泉水幽深的胜景。巧的是,在大盘石边侧果然还出土了两条砌石,一律长约2米,宽80厘米,其正面凿有圆形和方孔形的孔眼,平面直径大约有10厘米,各孔间距从25厘米至40厘米不等,似乎是木质护栏插入处。像这样的石条、石块共有5件。距离这些石条、石块的西北不远处,一段唐代的砖护坡砌墙也露出了面目,伴随着成堆的布纹瓦。从这些遗物性质上判断,这里有房屋之类的建筑是可以肯定的。
《九成宫醴泉铭》碑文由名相魏征撰写,书法由大书法家欧阳询书写,内容记述李世民发现醴泉之事,故被誉为“三绝”碑和“天下第一铭”。碑文中明确记载,公元632年春,李世民第一次驾幸麟游九成宫消夏避暑,由于天旱少雨,人马剧增,宫廷饮水困难。4月16日这天,太宗李世民在宫城内策杖散步,走到宫城之西,“俯察厥土,微觉有润,因而以杖导之,有泉随而涌出,乃承以石槛,引为一渠。其清若镜,味甘如醴……”
然而,历史尘埃不知何时将醴泉掩埋掉了,使得碑为泉而立,泉因碑而名的“碑和泉”无法交相辉映。此次非常偶然现世的这些出土文物,仅距唐九成宫醴泉铭碑约15米,所以不得不让专家严肃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些文物所出处莫非就是人们苦苦寻觅的1300年前的唐代九成宫醴泉遗址?!不过,麟游县博物馆人员说,专家们正在对这些文物进行审慎考证,省文物部门以及麟游县博物馆已将现场进行了专门保护,更多的考古专家也将很快前往现场进一步勘探发掘。“若真是发现了九成宫醴泉遗址,那意义就太重大了,不仅印证了当年“碑为泉而立”的论断,也使得名传千古的碑和泉珠联璧合,奇事真有。”
西安日报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