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郑州西司马遗址发现晚商至西周早期墓地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6-07-05


西司马遗址位于河南省荥阳高村乡西司马村西北部,去年6月下旬,荥阳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工作人员发现村民在取土过程中,有陶器及乱骨出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闻讯后立即派人前往调查,在该取土区断面发现有墓葬遗迹及陶器残片,从出土陶器特征分析,应为晚商至西周早期陶器。经初步钻探,发现土坑竖穴墓80余座,分布较密集,应为一处晚商至西周早期墓地。发掘工作从7月1日—9月15日,已清理墓葬60余座,出土器物150余件。

根据已经发掘的情况看,均为土坑竖穴墓,全部开口在表土层下,绝大部分墓葬的上部,已遭到破坏,现存的口部已不是当时下葬时的墓口。墓葬的平面形状均为长方形,口小底大,填土经过夯打,墓葬长2—3.4、宽0.8—1.7、深0.4—1.2米。出土陶器、铜器、蚌器等150余件,每座墓葬随葬品多少不一,少则1—2件,最多则达17件,器形有铜爵(带铭)、铜觯、陶鬲、陶簋、陶豆、陶罐及蚌器、海贝等。

根据已经发掘的情况分析,该处墓地排列分布比较有规律。一类为南北向,仰身直肢,头向南,部分墓葬有腰坑,内葬狗骨一具。器物放置于头端,器物组合为鬲、簋、豆、罐。另一类为东西向,仰身直肢,头向西,部分墓葬有腰坑,内葬狗骨一具。头端上方有一壁龛,内置陶器,器物组合为簋、豆、罐。墓葬无打破关系,南北向墓葬主要分布在发掘区中南部,分布较密集,东西向墓葬主要分布在发掘区东北和西北部,分布较分散。有晚商至西周墓葬打破二里头文化灰坑和晚期墓葬打破晚商至西周墓葬现象。

该处墓地时代跨度大,延续时间长。从出土器物特征分析,簋:侈口、厚唇、深腹、圈底、高圈足,腹饰三角划纹和竖绳纹。鬲:侈口、宽沿、束颈、腹稍外鼓。矮裆,腹饰绳纹。豆:直口、厚唇、浅腹、圜底、喇叭状圈足,盘腹及底座分饰弦纹数周。簋、鬲、豆等器物特征同“安阳殷墟”四期同类器物特征相近。晚商器物特征明显。个别墓葬最早可以到中商(M27),以晚商和西周早期墓葬为主。

另外,在墓地南侧即为寨墙,寨墙东西长410、南北宽210米,面积约9万平方米,地面以上墙体为晚期夯筑,通过对寨墙墙基地下部分钻探,发现有红粘土夯土层,厚约0.3—0.9、宽约9—13米,分析应有基槽,尚未解剖。

据文献与史料记载,荥阳北部一带是西周早期封国——东虢国封地,而此次晚商至西周墓葬发掘地点位于文献记载的东虢国地点的西部,相距约6公里。近几年,经过调查,在郑州西北和荥阳北部,商晚至西周早期遗址众多,但多年来科学发掘的遗迹不多(1999年在郑州西开发区发现西周贵族墓葬;20世纪60年代在郑州西郊董寨发现西周早期灰坑、陶窑)。史料记载,荥阳北部一带是西周早期封国——东虢国封地;郑州西北部为西周早期封国——管国封地;郑州东北部为西周早期封国——祭伯城封地。因此,这次发现对了解郑州地区西周时期社会经济及历史文化状况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于宏伟 乔艳丽〕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