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书画收藏三次高潮的兴起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6-06-19]
追溯海派书画收藏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一是19世纪中期。二是20世纪30年代。三是20世纪40年代末。上海正式开埠是在1843年11月17日,据《上海县志·卷14》载上海“最初开埠在道光二十三年九月二十六日(农历)。”1845年1月,英国首任驻沪领事巴富尔和上海道台宫慕久商订了《上海地皮章程》,确定将洋泾浜(今延安东路)以北,李家庄(今北京东路外滩处)以西作为英国居留地,
即租界的正式建立。其后在1848年、1849年美国、法国亦相继建立了自己的租界。上海的开埠及租界的建立,使上海的社会结构、地域形态、人文环境、生存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西方文明的渗透、外国金融的进入、殖民经济的兴起等客观原因,租界内的社会发展颇为迅速。
据《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载,1853年上海租界内的中国人仅500多。1854年小刀会起义时,租界内中国人增至2万多。1860年太平军攻打上海时,一下子增至30多万,而到1862年时,已达52万多,后又激增至70多万。这些拥入租界的中国人主要是为了躲避战乱,尽管是以平民为主,但其中亦有不少是来自上海近郊及苏浙皖地区的官僚巨富、士绅商贾及名门望族之后。正是由于社会的动乱及战火的漫延,使土地、庄园、商铺、钱庄、作坊、工场等都无法带走,而金银太重、珠宝太招眼、名瓷又易碎,如带上唐宋元明清的名家书画,可谓是物轻价重、可抵万金,甚至价值连城。于是中国历史上不少书画珍品就随着这些逃难的人群,风尘仆仆地集聚于十里洋场,从而形成了上海第一次的书画文物收藏高潮。在这个时期,亦出现了像吴大徵、高邕、胡公寿、狄子平、张子祥等收藏名家。
20世纪30年代,上海已成为远东第一流的国际大都会城市,其经济、商贸、文化的辐射力不仅影响到全国,而且扩大至东南亚及欧美。正是由于金融业的发达和工商业的繁荣,为收藏奠定了厚实的财力。而一批书画鉴赏家的出现,又使收藏拥有了考辨的名家。海派收藏正是在这种社会开放、经济活跃、人文昌盛的大背景下进入了一个中兴期,从而使商都海派的收藏和皇都北平的收藏形成了南北辉映之势。
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打响。在这之前,已有大片国土沦陷,来自各地的大量难民拥入租界,据有关记载,此时租界内的中国居民已达166万之多,而实际上的人数远远不止这些。在这国难当头、敌寇入侵之际,那些士绅商贾、官僚巨富及名门望族之后亦带着不少书画文物逃到租界内,数量之多、质量之精都远远超过第一次。从1937年8月13日至1942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天日军进入租界时止,孤岛内的书画文物收藏十分频繁,从而使海派收藏奠定了“半壁江山”的历史地位,并涌现了像庞元济、王一亭、吴湖帆、张大千、张葱玉、王季迁、黄宾虹、徐悲鸿、刘海粟这样一批收藏家群体。
海派书画收藏的第三次高潮则是在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国民党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一批国民党的高官要员及一些老板商人集聚上海,准备出走台湾或海外,他们亦随身带了一批珍贵的历代书画,由于他们在上海生活的动荡,机票、船票的疯涨等原因,使他们只得抛出一些书画藏品,特别是集中在宋元明清的名家范围之中,如范宽、马远、米芾、黄公望、倪云林、仇英、文徵明、董其昌、四王、四僧等。这次海派书画的收藏在数量上虽不及前一次,但在名家名作上还是有特色的,从而亦涌现了像刘靖基、钱镜塘、唐云、钱君匋等一批收藏名家。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