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故宫国宝看皇宫真实生活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6-05-11]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了150万件国宝级文物,其中大部分都深藏在故宫的地库里,我们能够亲眼目睹的故宫藏品只占全部藏品的1%。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与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们一起,带您走进故宫博物院,为您讲述一个个国宝背后鲜为人知的人与事。我们的故事从这里开始,还远未结束……
“烂漫繁枝锁故宫,宫花未减旧日红。”经历了近600年风霜的故宫,依旧雄美而壮丽地展现在世人面前,那婆娑的树影、媚人的花枝、温润的如意乃至威风的铜狮……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们所见证的是一座东方古国的文明历程,更是中华民族的文明精神与感悟。从高墙深院的皇宫到颠沛辗转的国宝珍玩,从皇室奢华的日常生活到地下文物库的挖掘与探秘,故宫在壮美之余总是透着隐隐神秘的气息。“故宫里的一切都可以称得上是历史材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同时反映使用者的心理状态,每个物件决不只是宫廷艺术特点的单纯反映,其背后都有一个或辛酸、或曲折、或欣喜的故事,由它们蔓延开来形成了某些命运的轨迹。”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处长梁金生告诉记者,关于故宫以及故宫国宝的故事不胜枚举,它们所吸引我们的将是另一个时空境界鲜为人知的真实生活,穿过尘封的岁月,往事也许可以变得更加鲜活,而这一切都有待在今后的篇章一一为大家开启。
99%故宫国宝深藏地库
与皇家有关的东西,似乎都得与地下有点关联,故宫也不例外,但却不是在皇朝时期,而是始于1986年。“我们现在通过对外展出,参观者能够亲眼目睹的故宫藏品其实只占全部藏品的1%。”据悉故宫囿于古老木结构宫殿保护的需要,在防火、用电管理以及房屋结构等诸方面的制约,致使平时对外展出的文物仅有1万余件,像织绣锦缎、珍贵字画之类的珍品均很难向公众开放。当梁金生告诉记者这个比例的时候,着实让人吃惊不小,进而带来的问题就是,那些将要给读者带来丰富故事、99%的大部分故宫国宝都身藏何处呢?
“在故宫博物院专门修建的地下文物仓库中。”据梁金生介绍,最早提出建设文物库是在1982年,当时国家有关部门领导深感故宫地面库房条件太差,在冬春风沙、夏季高温酷暑的自然条件下,防火、防盗、防尘、防震等条件均达不到文物保管的要求,经过领导和专家论证,直至1986年才决定建设地下文物库。这是中国第一座地下文物专用库,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于1986年开工,到1990年竣工,建筑面积为5000多平方米;二期工程从1994年开工,到1997年完工,建筑面积达17000平方米,两期合计面积达22000平方米。
记者在查阅故宫博物院有关资料时了解到,地下宝库的地板和四周采取双层围护,确保地面水和潮气不侵入库内,具备战争防护能力,具备抗震能力。故宫地库采用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其中包括消防系统、防盗系统、空调系统、文物运送系统和计算机自控系统。其中,消防系统采用了火灾自动报警和气体灭火装置,按照防火区域配备了足够的灭火剂。一旦发生火灾,系统可在30秒内完成自动灭火喷洒。防盗系统从地上到地下已完全达到了“立体化设防”的标准,可确保文物库房的绝对安全,同时空调系统对于温度和湿度都有很好的全自动控制。各系统的负责人员及电脑系统每天24小时不间断守卫着地下文物库。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依据文物种类的不同将地库内使用的文物储藏柜分别设计为密集柜、多层柜、抽屉柜和异型柜,对于书画、陶瓷类文物还专门衬铺了天然亚麻布,以防止文物直接和铁板接触。此外,文物库库区还备有大型的熏蒸消毒机,使每件入库文物都得到熏蒸消毒,防止文物霉变和虫蛀。
梁金生告诉记者,地库共有大小库房100余座,单是地库内的防盗门就价值10万美元。“虽说故宫国宝很多都藏于地库,但也不是说人们就永远见不到这些珍藏,目前故宫的展品都要不断地交替,根据不同展览的需要,陈列不同的展品,因此,地下国宝也是有机会与观众见面的。”而对于故宫地库的具体位置,梁金生只是神秘地笑笑。
近700人捐给故宫3万余件文物
每个来到故宫的人,都会为这里的国宝而着迷,在这座中国最大的博物馆里,有文物100多万件,仅一级文物就有万件之多。书画之宝《清明上河图》、法帖之宝西晋陆机的《平复帖》、织绣之宝沈子蕃缂丝《梅鹊图》、陶瓷之宝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青铜之宝酗亚方尊、钟表之宝彩漆描金楼阁自开门群仙祝寿御制钟、宫廷之宝乾隆款金瓯永固杯等等都只有在故宫中才能得以一览真容。
“故宫的藏品主要有三个来源,一类是宫廷旧藏,也是故宫藏品的主要部分,包括历代艺术珍品,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第二部分就是皇室藏品,因为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因此富含了皇家的起居生活用品、办公用品等;第三部分就是解放后从社会征集的,或为社会捐赠,或为故宫博物院自己收购、或为各个博物馆间调配的藏品。”梁金生介绍,故宫藏品涵盖了国有博物院的收藏门类,并且自成体系,青铜器、玉器、陶瓷、书画等都可以完成系列陈列。
“今日故宫琳琅满目的顶级藏品有着曲折动荡的历史命运,王朝更迭造成的文物流失、太监为销毁罪证放火烧毁的建福宫、末代皇帝盗运出宫的大量文物……都给故宫文物收藏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但是众多爱宝国人不惜以生命相护,在战乱时期守护了百万故宫国宝,更加创造了文化史上的奇迹。”据介绍,外敌入侵、七七事变的战火迫使故宫博物院继1933年大批古物南迁后,再度踏上珍宝三路西迁的颠沛之旅,是故宫博物院的国宝守护者们,仅以微小的损失,将国宝平安迁入后方,创下二战史上人类文化的守护奇迹。
“感动的故事远未结束,自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成立至2005年,先后有近700人将3.4万多件文物捐赠给故宫。1952年,张大千将他曾弃王府名宅而换得的《韩熙载夜宴图》象征性开价2万美金售与博物院;1956年,中国博物馆界著名陶瓷专家孙瀛洲受聘于故宫,将珍藏的3000余件文物悉数捐出,仅陶瓷类中被定为国家馆藏一级的就有25件;同年,著名收藏家张伯驹将历尽艰辛得来的《平复帖》和《游春图》等8件书画精品无偿捐献……”梁金生指出,他们的义举大大丰富了故宫文物收藏,而且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特色与人文精神。“现在在故宫景仁宫,参观者都能看到馆内特设的‘景仁榜’,历年来向故宫无偿捐赠文物的人士皆榜上有名,从农民到收藏大家,捐赠者形形色色。同时故宫的藏品也在以不同的形式不断地丰富和增加,就在故宫大修期间,在太和殿的屋顶还发现了一个书桌大小的带有牌位的文物,正在研究过程中。”
顶级专家也成故宫之“宝”
穿过幽静的小路,身旁一处挂着“古器物部”牌子的建筑在静谧中吸引了我,梁金生告诉我这一组位于外朝东路文华殿东北的殿宇就是从前紫禁城里皇子居住读书的地方,现在它是故宫古器物部、古书画部的办公处所,而故宫中诸多大家就深藏在这样的殿宇之内,从古书画、陶瓷、建筑等多个角度研究着故宫乃至史学的深刻内容。
据介绍,故宫博物院自建院始,就有一大批在当时社会具有广泛知名度的高知识阶层的学者专家加入,薪火相传,一代又一代的故宫学人在这里成长起来,也渐渐成为故宫重要的镇宫之“宝”。
“在古陶瓷研究方面,孙瀛洲先生从学徒到古玩收藏家全凭眼力看古董的方法与陈万里开创的陶瓷考古研究法相结合,形成了故宫在古陶瓷方面自成体系的主客观相统一的研究方法。”梁金生说,在故宫已经工作了50年的耿宝昌先生是故宫研究瓷器的专家,如今故宫收藏的150万件文物中,约35万件是瓷器,耿宝昌先生几乎都亲自鉴定过,而耿宝昌也正是已故大家孙瀛洲先生的弟子。
“以书画为例,如徐邦达先生、刘九庵先生、马子云先生、王以坤先生都是故宫书画研究的开拓者,而继承者如杨新、单国强、聂崇正、肖燕翼、王连起、余辉等又构成了故宫书画研究绵延不断的生命力。”梁金生认为,故宫的专家学者们,不仅从事着日常的学术研究,更加对故宫有着深厚的感情,也正是通过他们用时间和心血所积淀而成的研究成果,才能给更多对故宫感兴趣的人们展现一个真实而充满人文气息的皇宫,也才能讲述出更加婉转动听的故事来。
文章来源:深圳商报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