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窑文化遗址将根治水患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6-04-25]
依据即将实施的《大窑遗址文物保护规划》,文物部门将投入200万元人民币进行“重点保护区疏排水保护工程”,将大窑文化遗址的防洪能力提高到百年一遇。
据内蒙古博物馆大窑文物保护管理所负责人汪英华介绍,大窑文化遗址地处大青山南麓的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相当严重。这里年降水量平均在100-300毫米,相对湿度59%,但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时有暴雨和冰雹。因此,水患是继人为破坏后,对大窑文化遗址潜在的最大威胁。
据了解,降水对大窑文化遗址的破坏主要表现在对文化层与文化层剖面产生的冲蚀。水土流失使土层中的文化遗存被带走或错位,多处土体被切割成孤立的土崖、土柱或掏空形成土桥,形成文化层最脆弱的地段。
汪英华介绍,由于水患,1973年以来考古专家曾经发掘的多道沟体至今能够分辨出发掘坑痕迹和剖面的仅有四道沟与二道沟,其它发掘地点均已面目全非。
汪英华说,大窑治水将根据保护区内水患特点,划分出几个大的治水区域,进行全面水文地质勘察,最后确定沟体内文物的分布大致情况。而且排水工程项目不对文物造成损毁,排水系统以能够疏导百年一遇的洪水为目标。
新华社呼和浩特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