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历史文化展开幕首日 千余市民捧场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6-04-25]
据《扬子晚报》报道,昨日,耗资700万元、历时1年筹备的大型展览《龙蟠虎踞——南京历史文化陈列》在南京市博物馆开幕,仅仅一上午就有千余市民赶来观展。
据悉,此次展览从35万年前南京地区原始人类的活动开始,一直叙述到20世纪的新南京,时间跨度数十万年,是建国以来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次集中展示南京历史变迁的通史陈列。展览分为“远古文明兴起”、“六代弘基豪华”、“唐宋衰而复振”、“明清江山一统”、“古都龙腾虎跃”5大部分,用800件文物和1000幅图表以及大量多媒体设备,展示了南京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
镇馆之宝现身喜煞游客
南京博物馆镇馆之宝——身价过亿的元末梅瓶“萧何月下追韩信”在昨天的开幕式上露面,让不少特意赶来的游客惊喜非常。“听说有可能露面,我一进展馆就在打听,果然看到了。”带着女儿一同来观展的许先生相当激动,因为早就知道在过去的展览中这只号称“10亿元人民币也不卖”的青花梅瓶只是偶尔露面,且每次露面都是以分钟计算,“今天一上午都可以看到,实在太幸运了!”有此想法的市民不在少数,几乎每一个观者都在这个花瓶边驻足欣赏,因为博物馆注明“不得拍照”,众多文物爱好者只能“看了又看”,实在喜欢的还绕着圈看,工作人员不得不一再提醒“请大家注意秩序……”甚至出动保安疏散人群。 据介绍,“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发掘自明黔宁王沐英与元配冯氏及续房耿氏合葬墓,沐氏家族是明朝显贵,世代镇守云南。瓶子造型端庄,胎质细腻,通体绘有青花纹饰,正中画的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瓶上,萧何心急如焚,快马扬鞭;老艄公用桨撑船,疑惑不解地看着待渡人韩信;而牵着马的韩信耷拉着脑袋踌躇岸边,进退两难。以栩栩如生、美轮美奂来形容也不为过,这也是在昨天的展品中唯一不许拍照的“宝贝”,受到了最高级别的保卫。
旧时“360行”如今还有几行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是老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那么这“三百六十行”究竟是哪些行当呢?昨天的历史文化展给出了答案。记者在展厅看到,有一条非常别致的壁上长廊,长廊里有一百多个正在工作的小泥人,有箍桶匠、弹棉花的、理发的、修雨伞的、开老虎灶的、做盐水鸭的……这些巧手工匠们通过师徒口耳相传,促使了当时经济的发展,是“三百六十行”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当时南京街头的繁华。在儿子的陪同下来观展的韩奶奶今年已82岁高龄了,看着这些可爱的小泥人特别高兴,“我们小时候还能看到这样的学徒呢,现在好多行当已经没了,可惜哟。”展馆里还有一根木柱子格外引人注目,柱子上钉满了各种各样的号牌,有自用人力车证、一等板车证、甲等人力车证、警察局门牌等等,这些车牌也见证了近代史上南京曾有的繁华,比之现代的也毫不逊色呢。
触摸屏可“摸”出历史一页页
记者注意到,在民国历史展区内,除了文字图片资料外,还有6台触摸屏,分别根据六个专题制作了纪录片,市民只需触摸即可边听边看。原来,民国历史虽然时间不长,但事件多,重要人物多,一个展厅很难将其所有实物都陈列出来,博物馆特别设计了触摸屏,市民根据上面的提示操作就可以了解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非常方便和形象。
南京最早记载的古战场是哪里?“王与马共天下”是怎么回事?兰亭论辩又是怎么回事?你知道南京最早的建筑师是谁?江南织造府曹氏穿的官服是什么模样?南京人都知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可是南朝时候的佛像到底是什么样子呢?1500年前的古罗马帝国的玻璃杯是啥样?看看有哪些姓氏在南京历史上是贵族的姓?这些有趣好玩的答案就藏在展览中,仔细看还会有更多的惊喜呢。
(信息来源:新华网江苏 冯可、朱亚萍)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