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广州市考古研究所考古发掘新发现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6-04-20


增城出土罕见铜卮铜镜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增城市博物馆近日在增城荔新路发掘出大量先秦及汉代陶器、石器,其中,铜卮、仿汉铜镜为广州近10年来考古发掘所罕见。

  考古人员自去年年底,对荔新路老虎岭、庙岭、石坟山地区进行抢救性考古勘探、发掘,共发掘出汉墓4座,明墓2座,先秦遗址1处。在老虎岭的西汉土坑墓中,发现33件陶器、铜器及玛瑙饰,其中陶屋制作精美,铜卮更为广州地区近年考古发掘所鲜见。考古所有关人员介绍,广州地区发现的战国和秦汉墓中,常见陶卮出土,但铜卮却是近10年来所少见。铜卮是古人喝酒的酒器,此次出土的铜卮反映了西汉的生产力水平,对研究西汉历史很有价值。陶器器型还有四系罐、直身罐、瓮、壶等,质地较硬,造型朴拙。考古人员从随葬器物器型与组合判断该墓属西汉中期,而该墓之墓型与器物组合更是为广州地区历年发掘的汉墓中所罕见。

  在石坟山的明代灰沙墓中,考古人员在随葬器物中发现一面直径16厘米的铜镜,为典型的明代仿汉规矩镜,保存完好、质地坚硬、文饰精美,在近年广州地区考古中也很少见。

中大北校区挖出“四不像”尊

  名列广州重点文物保护区之一的中山大学北校区4月18日上午挖出一个1400-1600年前的南朝时代墓穴和多个陪葬品,据称其中包括国内考古界从未出现过的“四不像”尊。据悉,几个月来该校区已挖出西汉、南朝、晋代的22个墓穴。

  18日中午12时许,中山大学北校区在建的医学科技综合楼工地上,广州市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正小心翼翼扒开松土,使墓穴原型完好还原。墓穴长约3米、宽约2米,西南朝向,表面由红砖铺设,两侧各有一块陪葬区。考古人员称,根据墓穴建筑材料,此处应为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墓穴,距今有1400-1600年的历史。从墓穴规模来看,应该属于一户有钱人家或官宦之家。

  据不愿透露姓名的考古人员介绍,陪葬区已挖出的陶瓷制成的“四不像”尊很是珍贵,在中国考古界尚未出现过。记者看到,沾着少量泥土的“四不像”尊呈翠绿色,高约10厘米,尊主体为人身兽面像:面部为狮面,但头两侧长着翅膀;躯干为人体,双手靠后,双腿跪地。考古人员说,因目前还无法考证该尊的名称、来历,他们暂时称之为“四不像”尊。

  据了解,中山大学北校区(原为中山医科大学)在1999年7月被确定为广州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工地去年12月开工。墓穴前天晚上由考古人员发现,整个墓穴将不会考虑复原。

  考古人员说,几个月来他们在中山大学北校区已挖出西汉、南朝、晋代的22个墓穴。挖出的文物有鸡首屋、陶屋、碗具、花瓶等。


来自:南方都市报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