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收藏投资

收藏博览会为何忽然发烧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6-03-23


  近两三年,收藏越来越红火,应运而生的展会经济越发火爆,各种与收藏有关的博览会,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古玩博览会、画廊博览会、艺术博览会……名目虽然各不相同,但面对的观众都是各类收藏者。据统计,国内每年大约有20个左右不同规模和组织形式与收藏相关的博览会,如中国艺术博览会、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中国书画艺术博览会、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北京中国古玩艺术博览会、上海艺术博览会、上海春季艺术沙龙、广州艺术博览会、西湖艺术博览会、大连国际艺术博览会等等。

  从2006年4月开始,仅在北京将要陆续举办的大型收藏博览会就有七八家之多,上海、广州、杭州等大中城市也有大大小小的博览会准备开幕。这些收藏博览会为什么“一夜”之间开遍了大江南北?它们在艺术品市场上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又存在哪些问题?

  董梦阳:北京爱特菲尔文化有限公司CEO
  谢金木:北京蜜雪儿艺术中心董事长
  云 阳: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理事
  张 娟:本报记者

博览会为何这般热遍南北

  记 者:据统计,目前国内与收藏有关的博览会的数量是2004年前的两到三倍,并且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局面,是什么原因促使博览会如此火爆?

  董梦阳: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

  艺术品市场在不断细分,拍卖、博览会、画廊、收藏机构、地摊,博览会是市场的一级。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发展到今天,需要有博览会。一方面,画廊、收藏机构,甚至是画家、艺术家、工艺大师本人需要通过博览会展示自己、结识藏家、与同行交流;另一方面,藏家也希望在同一个地方欣赏到更多的藏品,了解市场的动向。而对博览会的主办方来讲,有两方面的需要自然不愁招不来展商、赚不到钱。博览会遍地开花也就不奇怪了。

  更重要的是,博览会对市场的规范化有着相当大的作用。我们已经习惯于买一件衣服不可能到厂里买。可是艺术品呢?应该去哪里买?艺术品不同于其他的商品,艺术品有一个附加值,可以保值和升值。当然也可以直接从藏家、从画家、从地摊买,但这不是市场的全部。经济发达、繁荣的市场,应该也是一个功能多样的市场,如果完全像农民一样自产自销是比较原始的操作,那是在没有经济制度的前提下。而博览会的目的是推动市场规范性。博览会让机构参展,让画廊、让古玩商参展,说得通俗一点儿就是让艺术品“专卖店”参展。

  谢金木:博览会与市场互动攀升。

  文化部今年9月要组织大型的艺术品收藏与投资博览会,这应该是政府首次介入收藏博览会。政府为什么会这么做?还不是看中艺术品市场非常火热,艺术品的经济价值在迅速提升。当然,办博览会本身有利可图。

  市场热,所以要办博览会,而举办博览会又反过来可以把市场炒得更热,为艺术品市场“敲锣打鼓”。不信到拍卖会、博览会上看看,生面孔越来越多。有这么一个故事。山西一些老板,对艺术品可以说并不熟悉,也不请什么专家掌眼,但是他们认为在拍卖会上只要一看到哪件拍品举牌的人多,就跟着举,准错不了。这些说明什么?艺术品市场人气越来越旺,“盘子”越来越大。

  云 阳:展会经济有利可图。

  展会经济,可能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趋势,收藏界也不能免俗。2005年9月的第8届古玩艺术品博览会,走进了北京CBD核心的中国国际贸易中心,4天交易额达1.3亿元,为历届之最。不难看出,博览会有漏可捡、老外成了大卖家、精品成为抢手货,主办方金银满钵,何乐不为?于是国内一些大中城市收藏博览会,也犹如“超女”般纷纷闪亮登场。

  这些收藏博览会演绎着收藏市场“怒放的生命”,也带动了周边的经济发展。艺术品市场地摊要有,古玩店要有,拍卖会要有,高档博览会也要有。拉开档次,增加容量,各有所好,各取所需,扩大收藏群体,这能提高普通收藏者的积极性、增添收藏市场活力、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于国于民于商都是有好处的。

博览会让市场得到什么

  记 者:艺术品市场现在有拍卖会、画廊、文物商店、交易市场,而博览会从形式上看似乎是移到展览馆的大集市,对藏家来讲,博览会值得一看吗?画廊、古玩商、收藏机构都比较乐意参加博览会,他们从中又能得到什么呢?

  云 阳:博览会上买藏品也要慎重。

  各类博览会并没有准入制,也没设门槛,更没拒绝观众。且不论真假,人人都能从博览会上看到古玩、书画或其他工艺品。收藏要有眼力、心力、财力,这“三力”中,眼力很重要,没有眼力,“功夫”不行,只会吃亏。对普通收藏者来说,多看很重要,见多才能识广,藏家若有机会也不妨去博览会看看。但如果眼力不济,最好是只看不下手,因为博览会的水平参差不齐,就算是档次比较高的博览会也不一定就是藏品保真、价格合理的。

  普通收藏者大多不会专门赶场子去参加某个全国性博览会,也多半不会在这种博览会上买藏品,毕竟这些博览会上藏品的价格可能是普通藏家很难承受的,除非碰到特别满意又价钱合理的也许会乐意“掏银子”。但总的来说,博览会恐怕不是捡漏的好地方。

  谢金木:经营者可以发掘潜在客户。

  博览会最大的作用是发挥集中效应吸引上万的观众群。一个画廊或古玩商、收藏机构独立办展,也许只能吸引一两百最多一两千的观众,而博览会就不一样了。几乎所有的展商都会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参展,那么多好的展商聚集在一起,自然会吸引更多的收藏爱好者。

  对于展商来讲,在博览会上直接交易多少并不是最重要的,博览会对展商最大的意义是能够认识更多可能的、潜在的藏家。博览会的观众在收藏群体里属于中高端,但即便是他们来博览会都是以“看”为主,不会马上就掏钱买。不过,如果他们对你的东西感兴趣,可能会主动来跟你交谈,甚至跟你“磨”,无非是希望用更便宜的价钱买到喜欢的藏品。在这个“磨”的过程中,你就能交到很多朋友,这就是你后续的客户源。此外,在博览会上还能跟自己的同行交流,看看他们都在卖什么,通过这些能观察到市场的动向。

  当然,藏家也能在博览会上获利。我知道的一个藏家在博览会上买了一张画,12万元,还没出门就有人愿意给15万元,再过一个月,价钱就能出到25万元,其实,也不要嫌博览会上的东西价钱比一般的交易市场贵,只要眼力好,“捡”到好东西绝对有可能。

  董梦阳:是艺术品市场的集中宣传。

  衡量一次博览会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成交额,博览会是商业活动,不是纯粹的艺术展览,不过,成交额不是惟一的标准,现在经常会提到场内交易额和场外交易额,何为场外交易额?其实,博览会最本质的作用是集中宣传,是为市场集聚人气。场外交易额怎么来?就是从人气里来。所以,现在的博览会虽然多,但都不愁招不来商,引不来观众,因为博览会和一般鱼龙混杂的交易市场比,档次明显要高,优势很明显。

博览会需要擦亮眼睛吗

  记 者: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博览会虽多,但也是档次不一,鱼龙混杂,且大多定位不准,藏家去博览会也需要擦亮眼睛。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国内的博览会应该往什么方向发展呢?

  云 阳:相关部门要扎口把关。

  应该说民间有宝可寻,艺术品市场也有漏可捡,全国性的艺术品收藏博览会水平自然也不差。不过,现在博览会名目很多,一些中小城市也会有藏品交流会,但鱼龙混杂,“新加坡”(新假破)多,能入眼入藏的东西少。再加上,博览会的门槛相对比一般市场要高,一些展商为赚钱乱定价。

  相关部门要作为,要加强管理,要扎口把关。如果收藏博览会,搞成现代瓷器展销会,仿古赝品集散地,只会令广大收藏爱好者反胃。我觉得收藏博览会藏品应该是丰富多样并且保真的,价位应该是适中的,这样或许能对收藏者更有帮助。

  谢金木:在质上应该精益求精。

  目前我们的博览会跟国际顶级的比差距很大,毕竟人家都发展了二三十年了,定位明确,能找到很多顶级的藏品参展,自然能吸引国际性的藏家。但是,就我们现在发展的水平,国内的博览会大多也算不错,做得很认真。不过,北京今年的大型博览会,有好几个时间都靠得很近,对展商来讲,必然会有所舍弃、有所选择,博览会太多、安排得太密,展商和观众都会产生一种疲劳感。就好像现在的拍卖会,越来越多,时间集中,一些藏家都觉得疲于奔命了,博览会应该吸取这种教训,往质的精益求精而不是量的增多上发展。

  国内很多大中城市都在办博览会,但我有一个想法,一个精品博览会其实可以安排成循环的方式,就好像俄罗斯的巡回画派那种性质,一站一站地去办,去吸引更多藏家和潜在藏家,这对市场的培育和活跃作用很大。

  董梦阳:博览会需要整合。

  博览会这几年发展迅速,数量增多,必然就会有好有坏,一些博览会定位不准,就像是杂货大卖场。艺术品市场这种情况比较普遍。比如,拍卖公司现在也是层出不穷,很多人也说拍卖行太多、参差不齐、鱼龙混杂,博览会也是这样。藏家去博览会当然也要有所选择,增强眼力。市场需要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淘汰一些小的、杂的、劣的博览会,整合成几个或十几个规模档次都较高、定位明确的博览会。

  国内的一些高档次博览会在操作水平、操作理念上与国际大的博览会,比如巴塞儿博览会、纽约亚洲艺术周等相比确实有差距,毕竟中国的艺术品市场还不是规范的市场,离建立一个规范市场的目标还很远,但终究是开始努力了,博览会的成熟需要一个过程。


来源:中国商报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