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市场谁争雄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3-12-01]
当今世界,除了有价证券、房地产外,艺术品是第三大投资市场。艺术品历来被视为“软黄金”,其收藏与投资不仅保险系数高、风险小、增值快,而且还可以提高人的文化素养,显示收藏人的身份和品位,保护和弘扬人类文化遗产。
在中国,艺术市场被冷落了几十年后,近年来又骤然升温,甚至有人把它与证券、股票、期货和房地产市场并称为市场热中的“五朵金花”。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而世界的艺术市场已经是规模空前了。
1982年以来中国展出的《哈默藏画展》,许多中国人还记忆犹新。令中国人百思不解的是:它竟然只是出自美国一个私人的收藏!然而,其收藏之丰、质量之精,完全为亚于西方的著名的美术馆。实际上,哈默不仅购藏了大批世界名画,而且拥有高档次的画廊,并借此有计划地资助和推出当代各国有实力的画家。比如,中国画家陈逸飞、姚有信等人,都是因得到哈默的扶持而相继走红美国的。
哈默是一家著名的美国石油公司的总裁,他对艺术投资的热情闻名世界。哈默并不把艺术投资看作企业的慈善行为和附庸风雅的举止,而是将其看作总体事业的必要部分。他以艺术投资为媒介,使经济与政治、文化及外交等融为一体,从而使其企业形成蓬勃发展的局面。
1987年9月10日,哈默乘专机飞越太平洋,到北京会晤中国高层领导人,洽谈美中外交方面的有关事项,但仅逗留两天便匆匆赶回纽约。什么事情使他如此来去匆匆呢?原来,他14日要与夫人一同主持姚有信画展的开幕式。日理万机的哈默对于蛤默画廊的一般事务是不轻易过问的,但对于姚有信的画展,从筹划到展品的遴选、画册的印制,都一一参与,甚至美中外交这样重大的政治活动也无法改变他的既定日程安排,由此可见他对艺术投资的热衷程度。当然,姚有信的作品也不断地给哈默的事业创造着难以估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1985年哈默请姚有信为当时的洛杉矶市长莱德雷画像,作为公司给市长的重礼;同年,姚有信以“爱能治病”为题,描绘了当时美国总统里根夫人南希访问病残儿童的情景,这幅作品架起了公司通往白宫的桥梁;1987年,姚有信创作的当时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夫人赖莎的肖像,又成为公司与克里姆林宫联系的纽带。这此艺术礼物给哈默企业带来巨大影响和效益岂可仅仅用金钱来衡量?
自70年代日本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以后,一些大公司纷纷以大量资金投资文化建设,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项目就是从海外抢购世界名画。至今,日本每年用于购买世界名画的款项超过1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品进口国。1987年曾以当时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高价格棗4300万美元(当时合58亿日元)购置凡·高晚年作品《向日葵》而威震世界艺术市场的安田海上火灾保险公司,早在1976年6月就开设了安田火灾东乡青儿美术馆。将“火灾”和“美术馆”硬联系在一起。这个名称虽有些犯忌,但它收藏的著名艺术家作品已达700多件。该美术馆位于东京新宿安田大厦第42层上,除了日本知名画家东乡青儿、藤田嗣治、岸田刘生、山口华扬的作品外,凡·高、高更、塞尚、雷诺阿等西方艺术家的作品更是镇馆之宝。该馆可免费参观,其服务设施甚至超过了国立美术馆。它还设置名目繁多的艺术大奖,不时举行美术家作品展览。
日本金融界巨头棗爱知公司飞鸟海外部总裁森下道安,也是一位著名的热心艺术投资的现代型企业家。他于1989年跻身于国际艺术品拍卖市场,迄今已购藏了超过500亿日元的现代主义诸流派作品,计划3年后投资扩大到2000日元。这笔投资每年带给他100亿~150亿日元的盈利。
安田公司所创造的艺术品拍卖最高纪录也在3年后被连续刷新,落至第5名。
日本纸业大王斋藤一英的总公司,加上海外的子公司,每年总销售额达到20亿美元。斋藤酷爱收藏世界名画,1990年派人专程到纽约佳士得拍卖行竞拍,以 8250万美元买下了凡·高的《加歇医生肖像》,创造了单幅画售价的最高纪录,至今无人打破。两天以后,他又以7810万美元买下了法国画家雷诺阿的《红磨坊街的舞会》,位居单幅画售价亚军。两幅画花费1.656亿美元,而他还轻松地说:“价钱太便宜了,如果还有这一类的画。我还要更多地购买!”这些豪言壮语使世界上所有富翁大亨听了自愧弗如。
一位经营开发项目的日本财阀鹤卷友则于1989年以5160万美元购入了毕加索的《皮耶瑞得特的婚礼》。变是售价排行第5位的单幅画。鹤卷友在日本南部的九州拥有一个赛马场和一个大游乐园。
售价排第四位的是凡·高的另一幅作品《鸢尾花》。它于1987年被澳大利亚的巨商阿兰·邦德以5390万美元买去。
据美国《纽约时报》艺评周刊报道,世界著名的油画大师凡·高、雷阿若、毕加索三人的代表性力作,近年屡受日本、美国和欧洲人的追捧,其作品从80年代开始在艺术品拍卖中屡创天价,达到令人咋舌的地步。美国著名的艺评人索罗斯分析说,争购世界名画热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名画具有不断升值的潜力;二是一旦购入名画,就会引发世界各地新闻媒介的诬蔑广泛报道,从而大大提高企业买主的知名度,无形中给企业作了不花一分钱的广告。
中国台湾省、香港地区以及新加坡的财团,也开始把眼光投注于艺术品。1989年10月20日,苏富比拍卖会在美国纽约隆重举行。正当全世界屏息以待莫奈的《翠堤春晓》将会槌落谁家时,台湾的信托公司总经理骆锦明从亚洲宝岛一个电话直通太平洋彼岸的拍卖会现场,越洋竞标660万美元,捧回印象派大师的这幅传世杰作,也从此敲开了台湾企业参与国际艺术投资的大门。此外,该公司还购买了英国现代主义雕刻家摩尔的《卧女像》,置于信托大楼景园大厅。
目前,投资艺术市场是我国企业提高企业的文化含量,在世界上塑造新形象的成功举措。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台湾省、香港地区和新加坡的企业家,除了古董之外,又把着眼点瞄准了中国内地的中青年画家,购藏他们的作品,筹办他们的作品展览,出版他们的画集……这些对于中国内地的企业家来说,是一个有力的挑战。
香港企业家们近年来也重视提高企业的文化含量。他们的艺术投资虽无法与欧美、日本的企业家相比,但对内地艺术品流入香港起了促进作用。
目前,世界艺术市场的交易规模为7.5万亿日元,其中日本 占有1万亿日元的份额虽然这个数字小得不能与日本的股票市场相比,但伴随着泡沫经济的崩溃,许多投资者将重新选定目标,艺术市场在今后10年内将大幅度发展。
到20世纪,艺术市场必然大放异彩,成为投资热潮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艺术品具有不能再生的文化价值,它不同于股票,永远不会变得一文不值。
艺术市场在西方形成于14?/FONT>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在中国则早于西方,是魏晋时的事,而在两宋大盛。
文艺复兴唤起人们对古典艺术的兴趣,对希腊和罗马艺术的追求成为一种时尚。同时,新大陆的发现、环球航海的成功,更激发了西方人对异国艺术的向往。于是,以“挖宝”为目的的西方考古发掘和以“探险”为目的的东方艺术品掠夺骤然兴盛。在欧洲,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意大利的威尼斯、英国的伦敦最先出现世界艺术市场雏型。希腊雕塑、中国陶瓷等都是式欧洲商人的抢手货。
1517年,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以492两黄金(相当于现在27万美元)买下了意大利伟大画家达·芬奇的世界名作《蒙娜丽莎》,成为当时艺术市场空前的壮举。以后,此画藏于卢佛尔博物馆,成为非卖品。1962年,即将运往美国展出时,为了给它保险,请了一些专家估计。结果,它已增值到一亿美元,为400多年前的近400倍。
近代意义的艺术市场则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而逐渐形成的。1640年,英国率先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理所当然地成为近代艺术市场的策源地。
1744年3月11日,英国书商山姆·贝克在伦敦主持了一场拍卖会,拍卖一贵族私人图书馆的藏书,揭开了苏富比这个当今世界观最大的艺术拍卖公司的序幕。从此,落槌成交的拍卖形式成为艺术市场的最公平、最可信的方式。
1766年12月5日,又一个英国人詹姆斯·佳士得在伦敦举行了另一次拍卖。佳士得也因此创立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拍卖公司,今天已成为与苏富比并驾齐驱的世界艺术品拍卖双巨头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迎来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和平环境,世界艺术市场获得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不仅西方,而且东方国家都逐渐完善了具有现代意义的艺术市场。世界艺术市场的中心由英国移向美国,由伦敦移往纽约。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日本成为新崛起的艺术市场买方大国。在70?/FONT>80年代,世界艺术市场达到前所未有的大盛。日本艺术市场画价大涨,买画一时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异乎寻常的激情几乎使人丧失理智。社会对艺术品持续存在的需求,促使大量艺术品不断涌入市场,画价也日益增高。
然而,伊拉克战争、美国经济萧条、日本经济的低落等问题,造成1990年以来世界艺术市场的不景气。1991年以后,美国以及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萧条逐渐影响到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艺术市场从狂热中冷静下来,买家开始按兵不动,观察行情,或是干脆从购画的旋涡中抽身而走。再者,购画对许多人来说是一种奢侈的投资;对画商而言,也是一种巨大的冒险。拍卖行的经验告诉人们:购买名家的作品从投资的角度看,并不如购买未成名画家的作品有经济效益。因为名家的作品起价已经很高了,要想使它再增值就很难。相反,未成名画家的作品起价低,可增值的幅度就大,然而购买这些作品却要冒一定的风险。经济萧条使得人们不再自信,缺乏安全感,减少了人们冒险的欲望。
这时候艺术市场的不景气,对一些中小画家和中小画廊的打击最为沉重,而著名的大画家、大礓廊受到的影响较轻。1991—1992年,纽约很多小画廊倒闭,许多艺术家不得不另谋职业。
1993年以来,国际艺术品交易又恢复了大幅度增长。世界最大的两家拍卖行——苏富比和佳士得仅1993年的营业额就比1992年分别上升了15%和17。有关90年代是艺术拍卖行大输血本的观点,现在已被看好的市场前景一扫而光。苏富比的全球拍卖总监布鲁克斯认为,艺术拍卖行的前景十分乐观,那种所谓90年代拍卖行要亏本的论调是大错特错了。
画商们预测,目前已进入收藏当代艺术品的购买期,现在很像80年代,你可以用很少的钱买到一些佳作。(转载)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