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河南发现龙山文化与二里头文化城址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6-03-03



为做好许(昌)平(顶山)南(阳)高速公路平顶山连接线建设工程的文物保护工作,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与平顶山市文物局组成联合考古队,于2004年7月—2005年6月对河南平顶山市蒲城店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6200平方米。发现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早期城址各一座与二里头文化罕见的成排房址,揭露各时期房址、窖穴、陶窑、灰坑、水井、墓葬等各类古代遗迹900多处,出土大批陶、铜、石、骨、蚌质器物以及动、植物遗骸。

遗址位于平顶山市东约9公里的卫东区东高皇乡蒲城店村北。现存面积约20万平方米。这次发掘的重点主要在基建占地区域内进行,后因在发掘中发现有2座古城的线索,遂对基建区之外的城垣也进行了初步的勘探和重点试掘解剖,2座古城的位置、规模、时代、城垣与城壕结构等已初步查明。

龙山城址位于遗址的东北部岗地上,大致呈东西向长方形,现存东、西、南面城墙,北面是湛河故道(北墙可能为河水冲毁),西墙(含城壕)残长124米,南墙中东部向北转折后又向东延伸,南墙全长246米,现存城址占地面积4.1万余平方米。现存城墙由主体墙和2面护坡组成,墙外紧接宽而深的城壕。城墙夯土多为水平夯层,多厚10—15厘米。发现的夯窝大部分呈不规则形,推测筑墙的夯具以石头为主。在该探沟城壕底部出土有不少石块,疑系筑完城墙后被弃入城壕的石块夯具。城墙外护坡宽且深,是该城址在建筑结构方面的一大特点。城壕宽约22.2、深4.3米,斜壁,底部整体平坦,分别有与城壕走向一致的5道沟槽。沟槽之间有微微突起的土埂,推测为阻挡和减缓城壕内水流的设施。城壕内的堆积共分9层,第8—9层为城壕使用时的堆积,第7层为刚废弃时的堆积,以上3层年代均为龙山时期;第4—6层为二里头时期堆积,第1—3层为周代堆积,最晚的第1层为战国时期。发掘中发现有龙山灰坑等打破城墙并有城壕打破龙山文化层及灰坑的层位关系,结合城墙与城壕的包含物可知,该城址为龙山文化晚期。

该城内中北部探查出面积较大的夯土房址等遗存,南部发掘出龙山时期的房址、灰坑、陶窑、瓮棺葬以及圆形黄土台建筑基址等。房址F39,地面式建筑,为至少3间相连的多间房,东西向长方形,坐北朝南,有类似房基坑的结构,保存有墙体、柱洞、门道、火塘、散水与排水沟等设施。东西残长4.8、按墙外侧南北宽约3.92米。中部一间保存较好,室内净面积约11平方米,房门开在南墙中部。墙内壁抹一层含细沙黄泥,墙外面敷有一层褐泥。发现灶址2处,中、西间各一,有挡火墙与专辟的烧灶区。房址南墙外铺垫斜坡状青灰土散水。北墙外以浅长条形沟为排水设施。屋内堆积为黄褐土,出土少量龙山文化陶片。屋门外散水以南还有宽约1.9米的光平硬面,应系该房址的室外活动面。陶窑Y5,窑室、箅孔、火道、火门、火膛保存较好,并有工作面、灰坑等相关遗迹。窑室近圆形,直径1.45—1.56米,窑箅上有10个圆形或椭圆形箅孔。火膛弧顶,内平面呈半圆形,底部有1—2厘米厚的灰烬层。窑室、箅孔、火道、火膛皆用细泥涂抹,烧烤成青灰色。窑壁外侧又敷一层灰褐色泥用以加固。在窑室西南发现一柱洞,推测很可能是支撑窑室上建筑之用。窑以北距火膛1.56米处有一灰坑,在打破它的汉代墓葬壁面上清晰地显现出自火膛通向灰坑的斜坡上有一层厚约2厘米的踩踏硬面及其上的灰褐色灰烬层,此灰烬层与Y5窑室之上的废弃堆积也均自窑室一直倾斜至坑内。从而表明此斜坡为工作面,该坑系盛放陶窑废灰之所。灰坑残存部分平面呈圆角长方形,口部距窑箅垂直高度约1米,近直壁,平底。Y5的废弃堆积分为2层,均出土有少量龙山文化陶片。

二里头文化城址位于遗址西南部,保存较好,略呈东西向长方形,其中西北角与东南角略锐小,东北角与西南角较钝大。城址(含城壕)东西长约260、南北宽204米,面积约5.2万平方米。筑城时特意先把拟建城墙之处的原有灰坑杂土挖出,再填以较纯净土并经夯打以使城墙地基坚实,无杂土之处城墙直接建于生土之上。以西墙北段的TG8为例,城墙宽16.5米,下部有墙基槽,厚1.75米。城墙由浅黄色土夹褐土粒夯筑而成,处理较好的夯层多厚10—15厘米,夯窝为较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圜底,直径多6—10厘米,当为使用石块或较大的木棍作夯具。在现存城墙中西部发现有一木板痕,一端厚一端薄,可见城墙的地表以上部分当采用了板筑法筑成。城墙外环绕以城壕。城内探查出大面积的夯土遗存,揭示出窖穴、墓葬等遗迹。发掘中发现有二里头文化二期偏早的灰沟打破城墙的层位关系,结合城墙与城壕的出土物可知,该城址的年代大致为二里头文化一期。

同时,遗址西部龙山城以西、二里头城以北,在南北宽20、东西不足100米的发掘区域内,发现20多座二里头文化房址。在房址以东4.65米处,与房址层位大致相同,有南北向宽1.95—2.6、发掘长度26米,加之钻探发现的向北延伸部分15(向南因破坏严重未确认)、总长41米以上的墙基,弧底,基槽内为灰黄色夯土,分9层,每层厚5—10厘米。从而表明,房址区经专门规划,并有窄墙分割开来。这些房址均为地面式建筑,排列有序,布局整齐,分布密集,大多为门道朝北或朝南的东西向排房,其中位于北部的一排房门多朝北(北有河流),南部者门道多朝南。房址结构由房基坑、夯筑垫土、墙基、门道、柱洞、料礓石铺筑的居住面、烧灶、散水等组成,设施齐全,有的保存有墙体,墙体保存高达25厘米,墙体内外两侧均涂一层纯净黄泥,有的还有奠基遗存。有1—6间等形式。房址F17,保存较好,整体形状长方形,为双间房,坐南朝北,东西长10.3、宽4.9米。房基坑长方形,弧壁,平底,有4层垫土。墙基以内建筑占地面积约32平方米。房中部隔墙将之一分为二,每间各开其门。屋内地面平坦,普遍以黄沙土铺垫,表面用料礓粉作居住面,大部分保存完好。房内有灶址2个,东、西间各一,东间者保存甚好,略圆角方形,以掺和有料礓粉的黄泥做成厚约6厘米的灶壁和底,经烧成红色,东西长约0.8、南北宽约0.7米,中部竖直栽立4个柱形陶质架。从此灶可以清楚地看出二里头文化中极常见的这种陶质支架的用法。西间北墙外残存有由含料礓的黄灰色土铺成的散水,残长2.35、最宽0.37、厚0.05—0.08米。门道及房外局部有踩踏硬面。垫土内发现有残陶中口长腹罐、圆腹罐等遗物。房址F10,整体长方形,坐南朝北,是一座6间相连的房,保存基本完好,东西总长为21.65、宽6.5米,总面积约140平方米,房门方向5度。房基坑大致长方形,斜壁,平底,有3层垫土,经平夯处理。墙基以内总长20.2、宽4—4.25米,建筑占地面积83平方米。隔墙将之分为6间,最大者面阔4.7、进深3.3米,净面积为15.51平方米。墙基分5层夯筑,局部保存高5厘米的墙体,墙土坚实。发现圆形柱洞14个,多在墙内。有2个房门,即外门。并有内门,内门的发现使房屋的结构显得更加复杂。屋内普遍铺垫一薄层纯净的灰褐色土作居住面,有踩踏痕。房内有烧灶2个,均椭圆形。一灶的中心还存留有残陶支架。后墙外保存有由含料礓的黄土铺成的散水。房子南北墙外有明显的踩踏痕迹。垫土内发现有残陶中口长腹罐、觚形杯、石斧等遗物。

此外,遗址发掘中还发现了西周早期和东周时期的一批水井、窖穴,汉、宋、明清等时期墓葬等遗存。

蒲城店遗址龙山文化晚期城址的发现,为中原龙山文化增添了新的城址,是中原地区发现的早期城址之一,其位于豫中南部,在地理位置上是中原地区最靠南的城址之一。城内房址、陶窑、窖穴、圆形建筑基址、瓮棺葬的发现,向人们初步展示了这座古城城内南部的布局和丰富内涵。房址外活动场、陶窑工作面与烧灰坑等的发现,使更加全面地复原古人活动场景成为可能。对城内的初步勘探和发掘,使与此城相关的遗迹有了初步揭示。尤为重要的是,在同一遗址的不同部位发现2座古城,在年代上相距不远,与那种经修补在后期文化中继续使用的城址不同,其废兴过程很可能与文化演变或河流摆动环境变迁等有关。2座古城的形制、城垣与城壕的结构与修筑方法不尽相同,从而为研究我国早期城址发展史及古代文明起源提供了新的资料。遗址龙山晚期、二里头早期遗存丰富,衔接较紧密,对之进一步分析有望深化对二者之间关系的认识。该遗址二里头文化房址分布集中、排列有序,大多多间相连,基本东西成排,处于专门规划的聚居区,并由夯土墙作为界限,其发现数量之多、内部结构与布局之复杂,都是二里头时期所首次发现,这对于探讨夏代的居住形式、聚落布局乃至家庭结构、社会组织形式都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遗址上发现的二里头文化水井少而浅,深仅2米多,而东周时期水井多且较深,深达4米以上,表明从夏代至东周当地水位有了明显下降,结合其他资料,为恢复当时的古环境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东周、汉、宋、明清等时期墓葬的发掘为研究各时期埋葬习俗等提供了新的资料。


中国文物信息网 (魏兴涛 赵文军 楚小龙 徐序白)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