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河发现汉代埽体遗址 系我国最早防洪工程遗迹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6-02-28]
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工程采用的是当今世界最现代化的水利工程技术,可您是否知道,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年前就发明了防治洪水的“水上工程技术”——修筑埽体。我市考古专家昨天宣布:灞河“黑土遗址”系我国最早的防洪治水工程遗迹。
洪水冲刷出古代水工建筑物
在去年秋天的一场大洪水的冲刷下,灞河下游东岸砂石下面覆盖的“宝物”给冲刷了出来。这处坚硬的黑土暴露部分平面大致呈三角形,南北最长处约10米,东西最宽处约14米,高出其下河滩1.5米—4米。这片黑土地南侧的一断面之上,显露出由柴草构成的同心螺旋形线,螺旋线间所夹的尽是坚硬的黑泥,泥中掺杂有少量瓦砾与沙砾。黑泥非常坚实,与柴草结合紧密,明显看出是系经过密实加工而成的。从这些结构可看出,系是由柴草层与泥土层平铺后卷滚形成,与历史文献中记载的中国古代的水上工程建筑物即“埽体”的结构完全一致。
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秦建明研究员对古代的埽体工程技术,有独到的研究。他说,“下埽”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一种治水方法,主要用于堵塞决口、保护堤脚、减杀水势,也可以沉入水中作为堤基,筑挑水坝以及构筑码头等。埽体因为是人工制成,所以埽体大小随工程需要而定,大埽甚长,巨如长龙,长度可达数十米,直径则可达数米,为一庞然大物。常见的埽由埽骨和埽料等构成,埽骨用竹索麻绳编成,形如巨网,上密铺以梢柴草秸,再平铺入土泥,压实后起卷,自外钉以许多木桩木橛,以免溃散。卷巨埽时要大量人力,采用木杠木梯唱号滚卷。下埽时则要更多人参加,自堤上或河岸滚滑入河中,也有自船上放入水中者。下埽后,将心索与其它系索固定,还要以大木桩穿埽钉入河底,名曰“下埽签桩”。埽可上下叠用,也可沿岸连铺,形成埽岸。
埽体是古代治水的伟大创造
对于考古学者来说,反复论证、核实后才能对该遗址的真实用途下结论。秦建明及姜宝莲、梁小青两位专家多次实地来观察,发现该处断面上同心螺旋形线不止一处,说明这里有数条长埽相叠,共同构成一处埽体工程。从残存遗迹看,其中最大一处埽体可能因为自身重力原因,断面上的同心螺旋线呈横扁圆状,上下径短,左右径长,最大径约有3米。埽中所用骨料主要是柴草,其余多为树枝。从灞河发现的埽结构看,其土皆用青泥,其柴一般粗如手指,草则多为细长叶类。由于黑泥的封闭性良好,埽中所存木橛柴草形状大多保存较好,有些草甚至还呈现青绿色,也发现有尚呈黄色的秸料,个别用草编的小绳结构也清晰可见。
秦建明感慨地说,埽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史上的一项伟大创造,埽体对于冲击性流水有很强的耐冲刷性。同时制埽取材便捷,一般运用的都是树枝柴草、绳索与泥土等,所以特别适合于多土少石的地区。埽的运用,是古人在湍急流水中施工的一项得力的技术保障,因此在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中获得了广泛的运用,长江、黄河、淮河、济水、永定河等许多河流以及海塘、码头工程中都曾运用这种技术。特别是治理黄河,抢修大堤,堵塞决口,这项技术被作为最重要的工程手段。
此项考古发现可上推至汉代
灞河发现的这处古埽工遗址,说明地处关中的灞河上也曾经使用过埽工技术。灞河古埽采用了青黑色的泥土为埽料,这种泥土在河水的冲刷浸泡下不易松散,虽历经千余年之久,其中所夹的柴草依然保存较为完好,证明这种材料有很强的抗耐力。埽沉入水下后,往往在其上加筑堤岸,一般很少出露,所以古代埽体难得一睹。灞河古埽工遗址的显露,向今人展示了甚为罕见的古埽结构,可谓是一处珍贵的古代水利工程遗迹。
这处遗址中可见秦汉瓦砾,未发现更晚期的遗物。遗址周围也散布有一定数量的秦汉瓦砾。该地西隔灞河,遥与汉长安城东侧宣平门相对,东侧不远与历史上记载的汉霸陵邑遗址相去不远,据地理位置与周围遗物,初步推测为汉代遗存。这样的话,我国可信的用埽历史将能上推至汉代。
中国用埽的技术究竟产生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历史上著名的“塞瓠子决河”,是西汉时期堵塞黄河下游一处为害数十年决口的巨大工程,汉武帝亲临决口,令群臣皆负薪来堵河,司马迁也参加了背草工作。当时所用的大量柴草,应该一部分就用来制埽。
来源:西安日报 (原建军 马媛媛)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