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幅油画凸现传统文脉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6-02-23]
中俄当代油画作品展昨日正式开幕,本报记者在美术家带领下体验经典魅力
从普希金的诗篇到肖洛霍夫的巨著;从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曲到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协奏曲;从列宾的现实主义到夏加尔的梦幻抽象,俄罗斯艺术曾承载着几代中国人挥之不去的精神情结。
昨日,一批中俄当代顶尖油画大师的经典之作正式“登陆”深圳,绵延许久的“俄罗斯情结”被重新点燃。据了解,这场由关山月美术馆和北京中艺德国际文化艺术公司联合推出的《中俄当代油画作品展》,将展至3月19日结束,共展出148幅作品,其规模之大、成就之高在国内尚属首次。
开幕现场,记者在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美术博士吕洁章的指引下,观看了展览。从羞涩的俄罗斯少女,到剽悍的鞑靼汉子;从柔顺的达格斯坦妇人,到倔强的巴什基尔老者;从满街都是的“斯大林式建筑”,到圣瓦西里大教堂;从美丽的圣彼得堡沼泽,到大高加索山北坡,欧亚大陆北部那片充满传奇和热情的平原逐渐清晰。
俄罗斯艺术精神:有追寻,也有幻想
20世纪初,曾经将俄罗斯美术推向顶峰的“巡回展览画派”,在现代艺术大潮的冲击之下不复存在了。但其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却一直传承下来,并影响至今。“俄罗斯艺术的精神传统和文化气脉并未断裂。”正如远道而来的俄罗斯画家库茨米乔夫告诉记者的那样,此次展出的100余幅作品,尽管创作年代跨越70年之久,“俄罗斯画派”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的传承精神依然清晰可见。
踏入环形中厅,梅尔尼科夫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梦》首先映入眼帘。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一派细腻的情感;一气呵成的气脉中还勾连着似真似幻的情境。梅尔尼科夫在列宾美术学院主持着一个里程碑式的美术工作室,这位俄罗斯学院派油画领军人物的作品,端庄而不沉重,飘逸而不张扬,让人不得不承认——“唯有艺术才能拯救人生”。
当驻足于阿列什尼果夫的《娜塔莎肖像》(1983)和奥·叶列梅耶夫的《叶列娜肖像》之前,就能体会到:这些“巡回画派”大师的后人耐于寂寞,怀着一颗平常心,依旧固守着“俄罗斯的画法”,他们的画作都是些继承传统的作品。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充满了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内心感情丰富,气质高雅,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严肃艺术家的深情充盈展厅。
出生于五十年代的库茨米乔夫,是俄罗斯画派承上启下的一支,《在湖边》和《女肖像》有一种古典气息。他的画风细腻,使人想起风景大家希施金。画面上静静的流水映着晚霞,斜卧的山坡罩着薄雾,又似乎比希施金更富有诗化的意境。那般灰调子、淡淡的阳光甚至也贯穿在军事油画作品中。画了一辈子卫国战争的莫依谢延科,作品中强烈的动势、疾速的笔触、洗炼的色彩,都给人动荡不安的感觉,但那种“力量”中仍透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即使是新生代油画家,也在夸张、变形、魔幻的现代派技法中坚守着现实主义精神气脉,列赫特父子的作品即为明证。老列赫特的《芭蕾舞女演员》(1977)中,手持红玫瑰、身着白纱裙的芭蕾舞女演员充满着温馨的古典主义情怀。小列赫特的《战利品》(1998),则在不对称的构图中含蓄地变形,在刻画现代意识的同时寻觅传统之根。
此次展览中,俄罗斯油画家多数来自世界著名四大美术学院之一的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参展的画家有曾任列宾美术学院院长25年之久、桃李满天下的维·阿列什尼科夫;有列宾美术学院继任院长鲍·乌加罗夫、奥·叶列梅耶夫,以及著名教授安·梅尔尼科夫、尼古拉·列宾、瓦·彼缅诺夫、尤·波德利亚斯基等人。此外,还有前苏联时期著名的油画家阿·普拉斯托夫、塔·雅勃隆斯卡娅、特卡乔夫兄弟和康·马克西莫夫等人的作品展出。在这些作品面前,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转型期艺术家们对昔日的深沉思考和对未来的憧憬——他们有追寻,也有幻想。
中俄油画:是“对话”更是“溯源”
在中国油画发展史上,俄罗斯学院派风格曾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1955-1957年,文化部聘请前苏联著名油画家康·马克西莫夫来华举办油画培训班。马克西莫夫以他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油画技艺,为新中国培养了整整一代油画家。他将俄罗斯的千里冰原、白桦林、天鹅湖、山岗苍原以及俄罗斯民族特有的忧郁眼神永远留在了中国。马克西莫夫已经去世多年,当年从他的油画培训班走出来的人,如今都已成为中国油画界的前辈。在关山月美术馆A厅,记者见到马克西莫夫创作于1956年的《草垛》,这是他在北京执教期间的一幅写生,深浅不一的金黄色在细微差别中构成了和谐,画面仍是淡淡的调子,却有种直指人心的震撼力。
这种影响力在此次参展的中方画家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的作品在植根于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既借鉴了俄罗斯油画的现实主义创作经验,更有自己的创新和发展。其中女画家赵友萍的《飞瀑》(1993)和毛岱宗的《山梁上人家》(2005),让人记忆尤深。乍看之下,《飞瀑》几乎是一幅中国画了,大块的白色瀑布在黑色岩石中奔流,这是用油彩代替水墨,在画板上“泼墨”的创作;《山梁上人家》则格外清新,淡淡的颜色勾勒出一幅抽象的山野轮廓,这已经脱离了现实主义的“写实”原则,隐约中却化用了中国画的高远意境。
“中国文化与俄罗斯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中国画家用中国画的意境进行油画创新时,俄罗斯画家同样在或多或少借鉴着中国文化的营养。莫依谢延科的《女雕塑家肖像》就是很好的例子。”吕洁章博士告诉记者,莫依谢延科的笔法非常写意,构图和造型却又相当严谨,他从未来过中国,其作品中浑然天成的意境却与中国画十分相似。
难以忽略的,是俄罗斯油画背景里的宗教色彩、崇高肃穆的情感、令人感怀的真善美传统,依旧深深烙印在中国当代画家的灵感潜层,并不时从画笔的边缘洇出肃穆华美的期待。这种“俄罗斯画派”的传统,没有因为油画风派的鲜活而彻底地抹煞,它竟以别样庄重的气势超越了时空的阻隔,直到今天,直到华夏辽土的深处,直到海曲荡韵的黄海之滨。50年代留苏学生李天祥、张华清、李骏、苏高礼等人的作品,后来毕业于列宾美术学院的孙韬和叶楠的新作,甚至从马克西莫夫油画培训班走出来的画家冯法祀,或者施本铭、王益鹏和鄂伦春族画家白英的作品,都在呼应着那遥远的泽被。《批衣的少女》是冯法祀创作于1955年的作品,这位94岁高龄的老画家早年曾留学法国,上世纪50年代中期又师承马克西莫夫。他的作品中既有欧洲文艺复兴精神的光辉,又留下了俄罗斯学院派油画严格训练的痕迹。“当然,俄罗斯的油画本源于意大利,俄罗斯也是目前惟一完整继承了欧洲现实主义艺术传统的国家。”吕洁章博士这样告诉记者。
来源:深圳商报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