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文化遗产日”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6-02-17



国务院近日下发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明确规定,从今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确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通知》还要求各地各部门要认真举办“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文化遗产是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多样性,增强民族认同,提高社会凝聚力,进行国民素质教育和推动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我国不仅有丰富的文物古迹,同时也有长期的农业社会民风民俗民生和岁时节气相结合而形成的丰富的传统节日遗产等无形文化遗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它们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宝贵的发展资源与软实力。

为了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提高全民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推动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创新,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每年定期举办旨在弘扬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文化遗产日”活动。现知最早的“文化遗产日”活动起源于法国。20世纪60年代,为了对法兰西民族的历史文化财富进行全面科学的普查、整理与保护,法国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文化遗产调查登记,之后将每年6月第二个周日确定为“文化遗产日”。在这一天,被法国文化部列入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各类建筑物,包括博物馆、教堂以及部分政府机构所在地等,都将免费向公众开放。为了使活动更具系统性和针对性,法国每年都为文化遗产日活动确定一个主题。从1992年起,欧洲许多国家也加入了文化遗产日活动的行列。如在2003年,欧洲48个国家经过协商,决定从当年9月6日开始,将分期分批陆续举办系列“文化遗产日”活动,各国向公众免费开放博物馆、文化遗址,同时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这些活动极大地提高了欧洲各国、各民族在文化认同上的自觉和自尊,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受到广大民众的热烈欢迎。

我国成为国际博物馆协会会员国后,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已连续十多年按照国际博协的要求,牵头开展“5·18国际博物馆日”的宣传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公众对博物馆与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但“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尚无法涵盖文化遗产的所有方面,特别是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和村镇、古代遗址等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无形文化遗产、传统节日的传承,以及普及文物知识、宣传文物保护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等内容尚不能很好地纳入其中。长期以来,从事、参与和热心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人员构成还仍然是以各级文物行政部门、专业机构和部分专家学者为主。绝大多数的社会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关注也还大多停留在观光鉴赏、评估价值的浅层认识上,很少能够有意识地参与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具体行动。诚如《通知》所指出的,“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正如生态环境保护一样,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是保护整个社会人文环境和持续发展能力的一部分,对我国这样一个地上地下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的文物大国来说,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早已是密不可分。尤其是,当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着城市化浪潮的巨大挑战,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抢救工作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理解、支持、投入和参与。

近年来,不断有专家呼吁从国家制度层面恢复部分传统民族节日以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不少有识之士也为设立“文化遗产日”在各种场合奔走呼号,一些地方甚至率先分别设立了自己的“文化遗产保护日”(如2004年成功举办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之后,苏州将会议举办日每年的6月28日定为“苏州文化遗产日”;2005年起,内蒙古将在每年9月举办“草原文化遗产日”,河南省将每年11月最后一个双休日定为“文化遗产日”,等等)。因此看来,由国务院以《通知》的形式设立一个我国统一的“文化遗产日”,并在国家的层面上对“文化遗产日”的内涵作出明确规定,无疑会对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产生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不仅彰显了我国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主导作用和决心,大大促进国家保护为主、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新体制的建立,同时也将促使政府和专业人士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各项努力更多地得到社会各界和公众的反应与支持。

诚如最近一篇文章所指出的:节日是时间长河中的岛屿,节日中沉淀了不同民族太多的文化智慧与资源,节日文化在民间有深厚的根基,因此,节日文化既是我们将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相结合予以保护的一个很好的道场,也是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社会和公众参与的很好的形式。

而今,国务院的《通知》让“文化遗产日”成为了我国公众生活中的现实组成部分,但是如何充分地发挥这个节日的作用,做好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这篇大文章,仍然需要我们不断努力,继续探索。我认为,应该尽快赋予“文化遗产日”以具体内涵,打造一个新的节日文化的亮点,比如为“文化遗产日”设计主题,在“文化遗产日”前后要求所有的文化遗产单位、保护机构以及博物馆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相关部门和单位在“文化遗产日”前后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知识普及、宣传和教育活动活动,发动新闻媒体围绕文化遗产价值及其保护和传承等问题进行集中探讨和宣传报道,对公众进行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扩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在社会各界与公众中的舆论影响,不仅为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营造良好氛围,同时也切实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在节日背景下的有机融合,发挥文化遗产在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凝聚力、促进当代先进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