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千年窑火温热穿越时空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6-02-17]
“民窑民用”历史实用器具展全面展示古代民窑发展轨迹
近日,一个体现中国百姓历史上的实用器具的展览—“民窑民用”在福田区东园路八仙楼文化驿站拉开序幕。这次展览是深圳首个以民窑陶瓷为主题的展览,展出了鲍传江近年来收藏的两百件套民窑陶瓷收藏品。鲍传江作为深圳一个优秀的艺术评论家、文化学者,长期以来在故纸堆中重温先人的生活背景和文化氛围,力求从中寻到解码中国文化的钥匙,一直默默耕耘,他称自己是“为文化产业填充内容的人”。
从7000年前的红山陶开始,到文革时期书有“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的瓷碗,粗糙的陶瓷作品带领观众走入了数千年的历史长河,并且体现了收藏人深沉的人文关怀。本次展览将持续到4月26日。
“民窑”:铭刻历史的足迹
在回顾自己的收藏之路时,鲍传江称自己跟陶瓷很有缘分,他出生在安徽淮南的一个陶瓷之乡,那里的民窑历史上溯至隋朝,而他的父亲就是那里的窑工,他自己也在那里做过画工,对陶瓷烧制的流程比较熟悉。90年代初来到深圳,在工作之余一直收集陶瓷,在整理故纸堆的同时,他内心一直有一个强烈的呼声:“传统的滋养,是一个人、一个城市后发力的基础。而目前我们在现代化过程中之所以遇到这么多挫折,就是因为我们对传统的不重视。”
何为传统?陶瓷作为我们国家的象征不是偶然的,它的实用性和观赏性与每个中国人息息相关;瓷器的出口对西方的发展也极为重要,西学东渐的同时应该看到东方文化对西方文明的潜移默化。因此,陶瓷的历史是中国人审美、造型的历史,这种工艺唱出了同时代世界上工艺水准的最强音。而陶瓷的制作与收藏,顺理成章成为中国几千年源远流长的传统之一。
有人说,中国人历来都是收藏家。在古代,君王收集万里疆域、三宫六院,文人墨客收藏文房四宝、陶瓷书画。收藏是体现一个人的品位与财富的重要象征,同时体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宋代之前中国没有专门的官窑,官方的瓷器都是通过官搭民烧来实现,即官员们指令某些优秀的民窑承办官方的用瓷。到了宋代之后,官窑与民窑分开。长期以来,官窑瓷器因为做工精细、数量少、升值快,令无数收藏家、爱好者们为之倾情,并被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被供在神龛上。相比之下,民窑生产的瓷器却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近年来,民窑瓷器在拍卖市场的价格稳步攀升,但在大部分人心中,以实用器具为主的民窑产品也难以与观赏性联系起来。
但鲍传江却钟情于这种粗糙而实在的器具,他认为在它们身上体现了民间审美、造型的历史,并在展览开篇将其诗化地表达为:“这些被正史忽略了的花儿草儿,顽强地与传统、文化和清新的风、清澈的山泉一起滋养过我们的列祖列宗。”因此,民窑陶瓷是陶瓷这一悠久的大传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了解和挖掘中国的文化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
“民用”:穿越时空的温情
鲍传江介绍,民窑烧制的瓷器与官窑相比,有着更为可贵的特性。首先,它是窑工们为与他同阶级的劳苦大众制作的,因此包含着创作者的情感,同时也蕴涵了该时代的密码,比方说红山窑陶器就体现了氏族社会的特点。同时,民窑因为没有督造官、工头的呵斥训诫,因此窑工们可以随兴所至,不断地试错,每一个器具都可以舒展出一幕幕关于劳动场景的想象。更重要的是,民窑的作品都是在平民百姓家流传,因此那一件件并不精致的器具身上凝结了祖辈对后辈的祈愿或是劝诫,“麒麟送子”、“和合二仙”、“福禄寿”等吉祥图案出现的频率极高,那种穿越时空的拳拳之意令今日的人们感同身受。
他选择收藏年代各异的碗、碟、罐、壶以及与吃喝相关密切的油灯、烛台等实用器,更是体现了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中国的民间文化是一个很稳定的系统,比宗教更稳定,通过言传身教顽强地传递下去。这些民窑陶瓷,没有花哨的外表,描绘的都是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近山远水,与大自然形成一种交流。这些都体现了祖祖辈辈生活的痕迹,承载了文化的脉络,这些东西从我们的爷爷奶奶的手中流传下来,形成了我们文化演变、流传最妥贴的证据。”
“民窑民用”:收藏回到民间
七千年窑火,温热焕然;二百件藏品,手泽敦厚。
七千年的一刹那被压缩在一个个展柜里,眼前的盘儿杯儿静静地躺着,默默向观众展示它们曾经见证过的沧桑和美好。我们也许还记得祖父辈的床下堆了一大堆碗碟,在厚厚的尘土中逐渐被遗忘;被遗忘的,或许还有曾经拿着碗的那双粗糙的大手。
在深圳,这类私人收藏的展览不多,因此这个展览的意义更为突显: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回忆,重视在我们国家、在我们的民族长河当中曾经有过的东西,并且对它们进行保护。国家提倡建立和谐社会,而传统的民间文化中就蕴藏着可以借鉴的宝贵资源,民间日常生活的遗迹正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与快乐。
因为民窑陶瓷没有官窑的那般禁闭森严,因此不少成品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转移、流失,寻找不到出处,无法被学者收编,变成无名无姓的“孤魂野鬼”,而这些“孤魂野鬼”正散布在全国各地的文物市场当中。文化驿站的负责人张之先说:“只有官方的、没有民间的历史,我们不称其为真正的历史。民窑陶瓷作为陶瓷史很重要的一部分,容易得到,却往往让人忽略。”鲍传江希望有识之士可以贡献出力量,能够对这些民间文化有所关注。
(信息来源:新华网广东 梁婷)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