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观察

中国油画第一村赚钱:像麦当劳一样生产油画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6-02-07


  绘画作品的价格不能是颜料、纸张和画家劳动时间价值的简单相加,这是一个简单的公理。但是深圳的一个村落,却偏偏以这样的价格把自己“生产”的油画行销世界。

1月27日,原广州美院院长、著名油画家郭绍纲的“郭绍纲教授油画新作品展”在大芬油画村展销中心开展。作为首位在深圳布吉镇大芬村办画展的著名油画家,郭教授表示:“让我来开个头吧。”而大芬美术产业协会的副会长黄广才先生告诉记者,邀请郭教授来开画展,是为了让大芬画家看到高水准的作品,向名家学习,提高艺术水平。

近年来,大芬倍受艺术界和媒体的关注,同时也饱受争议。一方面,年销售油画100万张,销售额达上亿元,占领世界油画市场60%等一系列让人咋舌的数字使其“中国油画第一村”的头衔当之无愧;另一方面,很多人对大芬“像麦当劳一样生产油画”的方法颇有微词,认为这是对艺术的贬低。

把油画变成产品

大芬,一个面积只有4平方公里、本地居民仅300余人、曾经人均年收入不足200元的小村落,如何成为拥有300多家画廊、5000多名油画从业人员的油画制作销售中心?这一切要从一个机缘巧合说起。

1989年,香港画商黄江带着20多名学生来到大芬,租用民房做油画的加工、收购和出口。用黄先生自己的话说,之所以选择大芬是看中了其房租的低廉和靠近香港的地理优势。

黄江从香港和海外接来订单,在大芬制作和加工,因为成本的优势,很快在海外市场站住了脚。随着生意的扩展,黄江招收了更多的学生和画师来帮助他完成订单。为了提高效率,他们采用流水线的方式,将油画的制作过程分成几道工序来完成。后来,黄先生的一些学生又开了新的画廊和油画工作室。油画产业在大芬迅速蔓延、渐成规模。随着大芬知名度的上升,一些原创画家也开始进驻大芬,依托大芬市场展示自己的作品。

去年11月,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大芬设立了分会场,一夜之间让“中国油画第一村”的名声广为传播。

用行画占领市场

提起大芬,人们就会想到行画。但一直以来行画是个模糊的概念,有人认为名画临摹本就是行画,有人认为大量制作、低档低价的作品就是行画。对此,大芬的龙头企业、深圳集艺源油画公司董事长吴瑞周的解释是,行画就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画。他说,现在大芬不只有名画复制品,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创作品,但是作为商人,我的眼睛总是瞄准市场。大芬的市场80%以上在欧美,西方人喜欢色彩,我们就在色彩上下功夫。我给画定价格不看画家的名气,而是根据画的成本、制作过程、在市场上值多少钱、能不能在短时间内卖出去,这就是行画了。行画并不都是低档画,也有很多高质量的作品,但价格比较低,是其主要的特点。

那么,行画算不算艺术品呢?吴先生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外国画商以2200元一张的价格从大芬买了8幅画,后来又被一个中国企业家从巴黎以每张1.6万元的价格买回来。这位企业家无论如何不相信这些画来自大芬,他说这是在巴黎的艺术展厅作为艺术品来卖的。

吴先生说,相似的故事还有很多,艺术的概念本身就是朦胧的,看待艺术的眼光不妨平和一些,用艺术来转换财富没什么不好。


令评论家难以接受

据大芬美术产业协会的秘书长刘庆介绍,聚集在大芬的5000多名油画从业者来自全国20多个省,多为画工和学徒,也有20%左右毕业于正规美术院校。他们在大芬或临摹名画,或将客户提供的风景和肖像照片加工成油画,或根据订单画高质量行画。他们虽然拿着画笔,却似乎与艺术家的名称无缘。

而完全瞄准市场制作油画的大芬模式,显然不被很多艺术家所接受。

大芬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马英良告诉记者,大芬真正的原创画家不超过30个。一位画商说,近年来虽然来大芬的画家不少,但是也有很多不能接受这种方式而离开的。

深圳文博会期间,大芬村作为分会场举办一次书画拍卖会,拟邀请一些深圳油画协会的会员参加,但很多画家对大芬的做法非常反感,因此拒绝了这一要求。显然,许多画家不希望自己的名字与大芬联系在一起,更不想将自己的作品与流水线制作的行画相提并论。

此外,不少人对大芬油画在国际市场上会给中国油画带来什么样的名声深感忧虑。一位评论人士说:“中国的电器、服装在国际市场上往往是廉价产品的代名词,难道中国油画也要步此后尘?电器、服装主要的是实用价值,可艺术品呢?如果也廉价,那还能剩什么?如果中国油画给人的感觉只是廉价,很可能影响那些严肃画家在国际上的声誉、价格,对中国艺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十分可怕。”

想提高艺术含量

大芬画家马英良也承认,目前大芬的大部分行画没有什么收藏价值和投资潜力,它仅仅是一种装饰品,但这并不意味着将来。大芬的口号是“艺术与市场对接,才华和财富转换”。大芬真的可以让艺术与市场相得益彰吗?它可以让艺术实现其价值?

对此,刘庆秘书长说,大芬现象是应市场的需求而产生的,其经济上的收益自不必待言。即使从艺术的角度,也有其存在的价值。一个简单的例子,很多人都喜欢《蒙娜丽莎》,但原作毕竟只有一幅,大芬的行画满足了喜爱艺术的普通人的需要。画家和画匠的争论曾一度在大芬内部也很激烈,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大芬的做法。文博会期间,我们召开了中国 (大芬)美术产业发展论坛,很多专家也都肯定了大芬的做法。我们认为,社会的需求才应该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对于如何提高大芬作品的艺术含量,刘庆说,即使是行画,大芬现在的作品与数年前相比也有很大提高。对于来到大芬的几十位比较有名的原创画家,大芬非常重视,出资组织他们去全国各地写生,鼓励他们创作原创作品。希望大芬作品在整体水平上提高档次。

马英良算是大芬原创画家中的佼佼者,他告诉记者,他坚持不画行画,因为他创作的作品是要被别人收藏而不是装饰。他之所以来到大芬,是因为希望能够靠近市场。

马英良创作的西藏题材和客家题材的油画作品在大芬都获得了相当的认可,但有些画他拒绝出售,是因为要积累作品将来开画展。现在除了作画之外,马英良还担任着大芬文化实业有限公司的艺术总监。他说,每天都接到很多电话,越来越来的原创画家都希望来大芬。

看来,靠行画起家的大芬并不满足于做油画批销中心,而是悄悄酝酿着向真正的艺术殿堂蜕变。

让西方逐渐接受

毫无疑问,油画最大的市场在欧美。有资料显示,占美国人口60%左右、家庭年收入在3万元至10万美元之间的中产阶级家庭,平均每个家庭的挂画数量为30幅左右。而作为日常装饰品,这些画还会时常更换,其需求量可想而知。

大芬能够打入欧美市场,最初是靠临摹名画,以低成本、低价格占领市场,又慢慢通过对西方市场的摸索,针对不同市场来搞原创。吴先生说,成功离不开对市场的把握,美国人喜欢颜色鲜艳的画,澳大利亚人喜欢颜色重一些的画,我知道把什么样的画卖到哪里。最近我们去了埃及考察,通过考察也带回了客户,我们就再创作针对中东、北非市场的画。

外界流传着大芬占领世界油画市场60%的说法,对于这一数字,大芬人自己也不敢确定。但是,大芬油画在西方甚至在世界油画市场都占很大的份额,是可以肯定的。

让大芬人自豪的是,以前大多数西方人并不认识中国人画的油画,但是现在他们开始接受大芬的油画。一位画家说,我画中国的风景画,画桂林、九寨沟,也试着创作民俗题材的画、少数民族风格的画,外国人一看,也很喜欢。从这个角度来说,大芬也把中国文化传播到了西方。



(陈晰)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