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应台湾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的邀请,2005年12月8日至17日,人民日报编委、海外版总编辑杨振武一行7人对台湾进行了访问。访问团与岛内新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宗教各界及普通民众进行了广泛交流,所到之处,都受到热情接待。本报从今天起特辟“宝岛印象”专栏,陆续刊出他们采写的报道,以飨读者。
足踏宝岛,台北故宫博物院是必访之处。记得该博物院前任院长秦孝仪先生说过:“中国之美,美在文化艺术,文化艺术之美,尽在故宫。”岛上难遇的霏霏冬雨,把我们的寻美之心浇得愈发炽热!
■“故”字号的重宝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林柏亭副院长在会客室恭迎我们的到访。他介绍,截至2004年9月,该博物院藏品数量达65.5156万件,收藏年代远溯新石器时期,近至民国。平时只展出其中4000至5000件。
上世纪30年代初,为躲避战火破坏,当时的国民政府将陈放在故宫、文物陈列所及颐和园等处的文物菁华,装了近两万只木箱,南运上海,后又辗转于南京、贵州、重庆等地。1949年,迁台的学者们从中主要择取青铜器、书画、玉器与陶瓷中的极品,装满2972大箱,运抵台湾。
在一个多小时里,公共事务室的刘玉芬小姐,领着我们在展柜间迅速地移动。
早年曾为瑾妃陪嫁品的那只“翠玉白菜”,如今似乎成了“镇馆之宝”。它的展台前观者如堵,导游向游客们细致地讲解着它的来历:“瞧这只‘白菜’恰巧上青下白,寓意清清白白;菜叶上的那只蝈蝈儿,更有子孙绵延之意。这件工艺品,当推中国玉器巧雕中最圆满的杰作。”
西周毛公鼎一如当年威严肃穆,鼎上铸就的497字铭文,为迄今发现的世界最长铭文。而那些毛公告诫子孙勤公无私的文字,因其典雅恳切,一直为文史学者称颂。
宋徽宗用过的白瓷莲塘双凫碗;郑和下西洋带回的土耳其青花龙纹网壶;有“鬼工球”之称的21层象牙套球;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笔下神采秀发的《集古录跋》;元代昭文馆大学士释溥光泥金书写的袖珍本《八十华严》……在一件件惊世绝品面前,我们再三品赏而不忍别离。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