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廷标谈他的百岁艺苑与千年家族(二)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5-12-16]
第二部分:创始《艺苑真赏社》
百年老店,以经营碑贴字画闻名海内外的《艺苑真赏社》,是无锡秦氏家族文化长期孕育下形成的结晶。“经营不改琴书乐,贸易犹存翰墨香。”回顾该社走过漫长百年,坎坷崎岖的成功之路,得益非浅也。
一、桐荫论画 博采藏真
为什么人们将秦祖永尊为创始艺苑真赏社之始祖呢?因为正是他的身教言传、对艺苑珍品的高超鉴别才能、《桐荫论画》等名著,以及丰富的古文物家藏,为其后辈创办艺苑真赏社奠定了基础。
秦祖永(1825-1884)字逸芬,生于清道光五年,秦观三十世孙。进士,曾任广东碧甲场盐大使,我国近代著名画家、篆刻名家、金石鉴定大师、美学理论家。善书画、富收藏、精鉴赏。少时爱画,喜临摹,父因势诱导。道光十三年后更一意为画,取斋名“桐荫馆”。咸丰三年,避居太湖之许舍山下,对古代绘画理论作了详尽研讨,著有《桐荫论画》(又名《桐荫画诀》),全册二卷。咸丰六年,又著《画学心印》,全册八卷,阐述画理画法,所辑上自晋唐,下迄清初,计有评语九百条左右,可谓集历代名家精论。其时,学人评其画论成就曰:“非时史新能企及”,“为艺苑独开生面”。而现时学者对其著作评价为“在今天确仍是很有价值的。读之仍有自得,仍可传于后。”
二、师古创新 创业维艰
秦祖永之孙秦文锦(1870-1938年)自幼聪颖异常,诗词书画无不精湛,历史文翰博学绝闻。少年起即潜心考证历代祖先收藏之各朝碑碣拓本。后承续祖上仕宦,任福建淡水盐场大使。归里后,对古代文物、名人字画,精心校勘,去伪存真,颇有成就。对甲骨钟鼎,秦汉籀范,探究尤深,取斋名为“古槛阁”。他曾随驻日使节赴日本考察交流,广交同好,研习先进科学技术,尤重书籍装帧及锌板蚀刻珂罗版印刷。
清光绪末期,他与其父以木刻板印刷了《桐荫论画》、《画学心印》、《八家印跋》、《三国志图像》及《锡山秦氏诗钞》等印本。后他选址上海三马路277号,以其祖父秦祖永之高超鉴别力为象征,取名创办了艺苑真赏社。通过商务贸易,弘扬国粹文化,以“经营不改琴书乐,贸易犹存翰墨香”为座右铭,发扬“师古创新,服务大众”之精神,纳当时全球最先进的印刷技术珂罗版照相印刷术,制成印本销售,其印本纸墨精良、纤毫毕现。封面名录皆出自他工整古朴之手泽。母本既朔古善,装帧又颇考究,故顿为同类印本中翘楚者,誉贵当时。
更可贵的是,他锲而不舍、艰苦经营,十余年内坚持陆续出版发行了古今国粹文物字画、碑碣摩崖石刻、钟鼎彝器铭文,以及秦汉书瓦、六朝造像等五大类早期原始拓片之印本。其门类齐全多达百余种,可谓集古今碑贴之大成,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四千多年以来祖国文字形体及绘画风貌之演变。
此外,为便于书画爱好者临摹习字及书画家题词、应酬运笔之需要,秦文锦还独创一格,分别以篆、隶、魏、楷等字体之不同碑帖,取其单字,构句造意,重新组合,汇成各类诗句,编辑成册,取名“碑帖集联”、“联拓大观”等印本出版发行,从而大大提高了印本实用价值,受到各界人士好评,并畅销于日本、东南亚一带。
以上各类印本,如今已成为人们收藏、观赏之珍品。师古创新,服务民众,艺苑真赏社不愧为弘扬中华文化艺术的一颗闪亮星星。
三、继承祖业 功不可没
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总不是平坦的。不久,二次大战爆发,接着八年抗战,上海沉沦,物价暴涨,百业凋零,同行纷纷关闭。1938年,秦文锦因病仙逝。面临重重困难,其子秦淦、秦涛两兄弟牢记祖辈遗愿,勇挑重担,继承父业,坚持经营出版发行。
秦文锦长子秦淦(1894-1984)字清曾,中国近代著名画家,自幼随父学研书史绘画,及长,善国画,尤擅工笔山水花鸟。长期协助父亲苦心经营艺苑真赏社,业绩显著。特别在创编“碑帖集联”期间,他按照不同的碑帖之文字内涵,精心创作配画,并成系列,取名“校碑图”,全集共分四册,其画图行笔工整达意,颇具古风。《校碑图》问世后,震动画坛,当时社会贤达、文人墨客纷纷为其题字题跋,其中著名人士有康有为、梁启超、吴昌硕、张骞、郑孝胥等,极大提高了艺苑真赏社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秦文锦次子秦涛(1897-1968)字松曾虽任职于上海电报局,但他继承家风,对金石碑帖、彝器字画早已熟烂于胸,还写得一手漂亮的瘦金体。其父逝世后,毅然辞职,下海经商,面向民众,及时重点开拓价廉物美的石印碑帖印本,受到市场欢迎。同时分别在上海福州路294号和无锡新生路开设艺苑真赏分社,直至1955年公私合营时并入上海图书发行公司。
第三部分:后人承传
艺苑真赏社后人一代,处在我国史无前例的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尽管中华传统文化受到过极大的冲击,作为著名秦氏家族的后人,亦身处逆境、遭受过各种各样不公正待遇,然而他们还是从各自不同处境、空间,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保持与承传家族文化的优良传统,默默无闻地体现各自的人生价值。
一、医术精湛 翰墨留芳
秦文锦之孙秦廷棫(1917-1984)字仲玄,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泸上著名肺科X光专家。他继承家风,博学多才,精考古、收藏、摄影,酷爱中国传统艺术,尤对文物、字画感悟至深。经过多年搜求,藏有历代陶瓷、书画、铜器一千余件,尤其是陶瓷,即丰且精,如唐郏县窑蓝褐釉罐、宋登封窑划化瓶、宋白釉墨花瓶、宋当阳峪白釉刻花枕等。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即被收藏界誉为“中国北方磁州窑系陶瓷器收藏第一人”。1963年应上海博物馆之邀,举办个人专题陶瓷器收藏展,影响深远。他著有《中国古代陶塑艺术》、《中国瓷器的发明》。尚未出版的遗著有《瓷窑的艺术》、《明代民间青花研究》和《战国—汉木桶品鉴》。
他还擅于绘画风荷梅竹,用笔清秀挺拔、洒脱淋漓,风韵多姿。
二、玉器晚成 工笔传神
秦文锦孙女秦芳(1925年),就读于无锡县女子中学,任职于无锡供电局。她受家庭文化氛围熏陶,自幼喜爱书画,惜受生活、工作所累,无暇系统研习。退休后参加无锡市老年大学才正式学习国画,专攻山水及工笔花鸟。师从唐原道先生。
“夕闻道,不为晚也”。她虽花甲起步,事竟大成,其作品频频参展,多次获奖。尤其工笔传神,栩栩如生,充分体现了传统国画之特色与魅力,而跻身于中国老年书画协会会员,无锡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并以耄耋之年、满鬓白发出任无锡市老年书画协会理事,发挥余热。
三、灵悟奇石 逸趣闲情
秦文锦之孙秦廷标(1930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大学期间,忧国忧民,热血沸腾,投身于共产党地下工作,开展学生运动。解放后参加人民空军。转业后,先后任职于上海纺织品、服装、针织品进出口公司,是高级经济师。
他自幼随父生活在艺苑真赏社店里,有时站柜台帮着营业,深受书画文化熏染。平时坚持自学国画,即使繁忙公务之余,仍不忘爱好,师古创作。离休后,笔耕不止,探索画理,不断创新,著有《闲趣诗画》。
他喜收藏,自得其乐。当他发现所藏众多鸡血石章中竟有特殊天然花纹组合成的奇特之山水图景,不禁提笔构思,略加发挥,创作成一幅幅悦目动人的山水国画。
他兴趣广泛,关心时事,居然也在画作中体现出来。他常取材报刊照片,如是新闻人物,则用工笔素描勾勒其容貌,四周配以国画风格之苍松翠柏或花卉山水,该写实则写实,该虚化则虚化,意趣倍增。
创新求新之精神,推动其画风不断出新,画题不断多样。
四、诗意吹画 天涯吟咏
秦文锦曾孙秦炎立(1960年),美籍华裔诗人,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专攻英语、日语。1987年赴美国旧金山金门大学求学,获MBA硕士学位。独资创建美国百事达国际贸易投资公司,任总裁,并任加利福尼亚州房地产经纪、美国AP集团亚太地区总代理、旧金山区商会幅会长等职。
他自幼天赋高,喜爱诗画摄影,十四岁开始习作诗词,倾心钻研自学,常以诗画为其抒发内心感受的独特方式,尽管当时正值文革年代,中国传统文化诗词、国画等均被贬斥为“四旧”糟粕,人们往往躲之唯恐不及,而他却偏偏爱不释手,将父亲早年手抄的普希金诗集、母亲暗藏的《唐诗三百首》等置于床枕下,悄悄阅读。他自称:“在出国留学、创业过程中,诗篇、诗意、诗情、诗魂始终伴我一路走来,处变不惊,随遇而安。”“诗,对我来说,是良方,是良辰,是良友,是良心。”
他秉承家风,翰墨飘香,虽身居异国,仍对中国民间吹画艺术情有独钟。常随意作画,又敢于创新,融合诗意,使之气韵超逸,栩栩如生,意境深远,风姿天成,耐人寻味。他的近著《故国吟咏》诗画集(即艺苑真赏社后人作品集之二)一经问世,立刻被美国旧金山市图书馆及旧金山亚洲文化交流中心等多家机构收藏。
结束语
雨过天晴,旭日东升。改革开放终于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政治民主、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太平盛世。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十分珍惜先辈留下的宝贵精神、文化遗产,不失时机的把握现实,放眼未来,虚心学习,勤奋努力,用我们的良心、智商、才能和劳动,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描绘出更加光辉夺目的美好前景。
二OO五年二月十五日
为“艺苑真赏社”百年庆典
作于上海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