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论坛

秦廷标谈他的百岁艺苑与千年家族(一)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5-12-16
前言

历史事实表明:光辉璀璨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流传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不可忽视我国所特有的家族文化起着构筑、传承和发扬光大的重要作用。这是与我国过去长期沿袭的封建社会制度分不开的。
作为尝试,这次举办的《艺苑真赏社》后人作品展,由“先辈文化遗产”、“创始艺苑真赏社”和“后人承传”三个部分组成。从百年老店《艺苑真赏社》的创始与发展,特别从其后人具有个性风格特色的文化艺术作品中,诸如秦廷棫的风荷梅竹,秦芳的传神工笔,秦廷标的鸡血石画山水和秦炎立的诗意吹画等佳作中,我们不难发现作为社会历史背景,延绵近千年之锡山秦氏家族文化的深远影响和积极意义。
温故知新。我们应以历史唯物之立场观点总结借鉴,取长补短,推陈出新。在当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伟大实践中,在深化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正在发展起来的“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和打造上海福州路文化街等一系列文化事业不断推向更高阶段,为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作出新的贡献。

第一部分:先辈文化遗产

一、锡山望族 始祖秦观

无锡秦氏家族,是江南著名望族、北宋著名词人秦观之后裔。
秦观字太虚,改字少游,别号淮海居士。高邮人,祖籍会稽。生于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卒于宋徽宗元符三年(1100),享年五十二岁。
秦少游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地位尊崇、影响深远的一位大师。年轻时,北宋熙宁七年(1074)在扬州师从苏轼,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在诗、文、词、赋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苏东坡称赞秦少游“词采绚丽,议论锋起”,对他写的《黄鹤赋》,赞叹有“屈宋之才”。经向王安石推荐,王安石称“我得其诗,手之而不释”,又赞扬“清新似鲍、谢”。黄庭坚亦誉称“少游五十策,其言明且清,笔墨深关键,开合见日星”。尤其他的词,风格清丽凄断,深沉婉曲,意味隽永,是中国文学史上诗词“婉约派”之宗,和苏东坡的“豪放派”相映成辉,并列为词坛两座不可逾越的顶峰,为以后元代戏曲之兴起奠定了基础。秦少游艺术天赋极高,留有不少作品彪炳千秋,现存有:《淮海集》四十卷,《后集》六卷,《淮海居士长短句》三卷。
宋元丰二年(1079),秦观同苏轼至无锡惠山浏览赏景,写《和三唐人惠山诗》三首,爱慕无锡的山水。元丰八年(1085)考中进士,历任蔡州教授、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兼四史馆编修等职。绍圣元年(1094),新党执政、秦观被视为元祐党人,贬谪至杭州任通判,后又远谪郴州、雷州,最后亡于藤州(今广西藤县)。南宋建炎四年(1130)平反,被朝廷追赠为龙图阁直学士。现在惠山的秦观墓碑就是“秦龙图墓”四个大字。此墓已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二、园林文化 巧筑秦园

无锡秦氏家族源远流长,留下了许多文化遗产。现在无锡市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寄畅园”又名“秦园”,原是秦氏家族五百年来的族产。
寄畅园位于无锡惠山,毗邻锡山,在古刹惠山寺北侧,占地十五亩,是江南古典园林文化之典范。
寄畅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是秦观十七世孙,历任京兵部尚书秦金(号端敏)所创建的别墅园林,原名“凤谷行窝”。园中多古木,后依惠山,曲涧泉流。园成之时,秦金赋诗曰:“名山投老住,卜筑有行窝。曲涧盘幽石,长松育碧萝。峰高看鸟渡,径僻少人过。清萝泉声里,何缘听玉珂。”
明万历年间,园传至秦观二十世孙秦燿(号舜峰),进士,曾任右副都御史、湖广巡抚。后被诬去职,回锡寄情于山水胜景之间。因深感王羲之《答许掾》诗:“取欢仁知乐,寄畅山水阴;清冷涧下濑,历落松竹林”之意境,遂将凤谷行窝改名为寄畅园,并加以重大修建。园于万历二十七年竣工,其新景有二十处:嘉树堂、清响斋、锦汇漪、清筑、知鱼槛、清川牵薄、涵碧亭、悬淙涧、卧云堂、邻梵阁、大石山房、丹丘小隐、环翠楼、先月榭、鹤步滩、含贞斋、爽台、飞泉、凌虚阁、楼玄堂。并按景各题诗一首,载《寄畅园家集》。其中“知鱼槛”这座三面环水的小亭之命名,来源于《南华·秋水》中一段庄子和惠子的对话。庄子说:“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反问道:“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著名画家“四王”中石毂子王翚曾绘《寄畅园图》,计二十六纸。
清康熙年间,秦观二十三世孙秦德藻曾任翰林院文林郞,延请当时造园名师华亭人张涟,对园内原有布局重新安排,理水、疏泉、立石,园景益盛。园中建筑简练,几乎都被古树绿荫所覆盖,郁郁苍苍,生机繁茂,如同旷古山林,竹丛幽草、野趣自然,有与江南常见的园林迥然不同的风格,从而誉满海内。
此后,康熙、乾隆两帝各六次南巡,每次必游寄畅园,并留下不少诗章、匾额、楹联,如现位于宋代建筑之金莲桥前的御碑亭(俗称皇亭),亭中树立着乾隆御碑,高3.4米,宽1.1米,碑正面刻有乾隆辛未年作诗:“寄畅园中眺翠螺,入云抚树湿多罗。了知到处佛无住,信是名山僧占多。暗窦明亭相掩映,天花涧草自婆娑。黎公案休拈旧,十六春秋一刹那。”
乾隆还认为:“江南诸名胜,惟惠山秦园最古。”因爱其幽致,特命画工绘园图携带归京城,于清漪园(今颐和园)万寿山东北麓仿建寄畅园为“惠山园”,嘉庆十六年(1811)改名“谐趣园”。一七五一年乾隆南巡前意决驻跸寄畅园。该年二月二十日,时逢随行的皇太后六十大寿,乾隆看到秦氏接驾者廿四人多为鬓眉皓白之寿老,其中年长者九人,岁叠逾六百,圣心大悦,写了七律一首给秦氏诸老和,诸老怎敢卖弄文才,故无一人敢和,只有秦瑞熙是个画家,将事先画好的《王母》、《山水》二轴进献。乾隆特别高兴,当即赐给貂皮。乾隆这次到秦园,对接驾诸寿老留下深刻印象,特赋诗“近族九人年六百,耆英高会胜香山”之句。
为什么乾隆皇帝对寄畅园如此情有独钟,据说是他深信小小的寄畅园藏有别人无法悟出的灵性也。
乾隆十一年,秦氏家族经商议,一致认为:“惟是园究属游观之地,必须建立家祠,始可永垂不朽。”故将该园东北隅嘉树堂改建为“双孝祠”,以纪念先祖秦永孚、秦仲孚兄弟双孝事迹,并树立其碑位供奉。寄畅园遂成为无锡秦氏家族之祠堂园林,俗称“秦园”或“孝园”。
《寄畅》、《红楼梦》相幻。寄畅园还对绝对文豪产生独特魅力。据专家考证,巨著《红楼梦》中有不少情节就取材于寄畅园的史实。诸如:《红楼梦》第二回中林黛玉父亲林如海的“前科探花”的身份,第十三回中魂断天香楼的秦可卿托梦王熙凤一节,第五回贾宝玉折一枝红梅插瓶,第十六回描述贾琏和王熙凤请贾琏奶妈赵嬷嬷喝以二泉水酿制的“惠泉酒”,第十七、十八回贤德妃贾元春回荣国府省亲,及大观园的佛堂、剧曲家班“红楼十二官”等等,无不隐约反映出寄畅园人文史实的影形和背景。

三、乾隆褒评 书史传家学

无锡秦氏家族,人文秀起,著述之富,为各姓之冠,被称为“文献之家”,先后七次巡游、居住于寄畅园的清乾隆帝对秦氏家族作出褒评,称曰:“书史传家学。”这确是事实。明清以来的当地地方志书大多是秦氏所纂修。如:
继北宋秦观之后,明代成化壬寅年(1482),其十五世孙秦旭“博学多闻,诗类陆游”,在惠山创建了“碧山吟社”,参加诗社的有十多位老人,都是平民布衣,每月聚会一次,作诗吟词,怡然自得,名满江南。著名画家沈周画有《碧山吟社图》。秦观十八世孙秦翰又重组诗社,参加者有顾可久、俞宪等十九人,著有《从川诗集》、《岩栖集》、《碧山吟社志》。
十六世孙秦夔纂明弘治《无锡县志》;秦梁纂明万历《无锡县志》;二十世孙秦金撰《通惠河志》;秦松岭参与修《明史》,与严绳孙合纂康熙《无锡县志》;秦蕙田参与修《江南通志》。此后,秦氏后裔纂地方志的有:秦瀛总纂嘉庆《无锡金匮县志》,秦文楷参与修纂道光《无锡金匮续志》;秦缃业总纂光绪《无锡金匮县志》等。
到了清道光年间,秦彬广泛搜集历代家族先辈遗留传世的诗词著作,编辑了《锡山秦氏诗钞》,多达十八卷。民国七年(1918),秦毓钧笔耕之余,潜心探研家族文献,取其精华,得文123人、490余篇,编辑了《锡山秦氏文钞》十二卷,国学大师唐文治题序称:“从未有以家族之著述汇为鸿篇者,即有之,亦不过三五人或十数人而止,然已不数之觏,而吾秦氏乃独擅其胜,弥令人起羡而起敬矣。”
更值得一提的是1940年在香港出生的秦家聪。他是秦观后裔三十三世孙。在海外颇负名望,是中美建交后中国接受的第一个美国华裔记者,《华尔街日报》首任驻北京办事处主任。1980年初,他在台湾姐姐处得到一部1928年版秦毓钧编纂的《锡山秦氏家谱》,诱发了寻根的浓厚兴趣,特地到无锡寻找始祖秦观墓。又到国内各地遍访长辈和知情人。1984年他辞去高薪职务,在中国历史档案馆埋首三年,搜集抄录资料,1988年终于出版了用英文写的家族史,书名《一个中国家族九百年的生活》。这本传记文学力作一经问世,就获得英、美舆论界高度评价,并畅销于欧、美、亚三大洲,开创了秦氏家族文化流传世界的先河。

四、勤于办学 严教子弟

无锡秦氏家族文化 延绵千年决非偶然。因其家族历来重视教育子弟,以道德仁义养性,以科学文学进取。远自明代距今五百多年前,家族就先后创办了四所学校,号称“四大书房”,即“金匮山房”、“能史阁”、“春星草堂”和“微云书屋”。族内子弟均可入学,聘请名师执教,学堂内实行严格的寄宿制,师生一年中仅岁末岁首给假三天,平时连老师也不得外出校门。据记载,当时校内书屋入口处作一矮门,书籍饮食从门上方进出传送,厕具等从门下出入。学生身无他听,目无他视,全神贯注于学习功课。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
光绪初年,族人秦焕设立“秦氏书塾”,培养族内贫寒子弟。民国年间,秦毓鎏改秦氏书塾为新式学堂“秦氏公学”,其校歌为:“锡山支派,淮海家风,世泽绵无穷。师古河畔,金匮山东,吾校久称雄。家训孝友,校训诚勇,蒙养是圣功。承先启后,大振宗风,责任在儿童。”著名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秦氏裔孙秦邦宪(博古),就启蒙于该校。
在严格的家族文化教育下,明清两代培养出许多朝廷重臣。秦氏家族中有进士三十三人、钦点翰林十余人、举人七十六人、博士子弟五百余人。他们以仁义孝悌传家、文章科举立身,官至尚书、巡抚、翰林、按察,甚至还任帝师,知府等各级文武官员更是不胜枚举。在文史方面,著作繁多,被称为“文献之家”。

五、重于孝道 尊老为荣

“以孝弟为立身之本,以忠信为立心之基”,这是“锡山秦氏家训”之首语,重于孝道、身体力行也成为秦氏家族的传统美德,得到社会上普遍颂扬和拥戴。例如:
明代成化九年十一月,常州知府特向皇帝呈报旌表无锡县秦永孚、秦仲孚兄弟“秦氏双孝”事迹,中称“俱各自幼知孝道。伊父秦旭患心痛疾,医药罔功。二子旦夕吁天,以手熨之,发为变白,其疾得愈。天顺八年,前疾复发,痛决沉重。二子掐胸流血,以分父痛。医云兔血可疗。仓卒难得,二子焚香祷告,乃掐已胸,以血和酒灌父口中,不复举作。成化七年,其母殷氏,登楼失跌,左膝破伤,流血淋漓。二子捧持,哀痛不胜,忧形于色,时当盛暑,脓血臭秽,人不敢近。二子躬亲洗涤,终夜以扇驱蚊。或时痛板流舔,难胜洗濯。二子辄以舌舔之,干脓始已,其疾终得痊愈。”皇帝得奏章后,立即批准,盖起表彰双孝牌坊,以励风俗。秦氏家族又在寄畅园内设立“双孝祠”,改寄畅园为族内祠堂园林,又称“孝园”。
秦氏家族,重于孝道,代代相传,至清代咸丰年间又有秦开杰、秦文权兄弟“秦氏后双孝”事迹而著名于世。该兄弟二人之父,慕徐霞客之为人,思欲遍游天下名山佳水,而应友人之邀外出三十余年,无寄音书。外出时长子开杰尚是孩提,次子文权出生不久在襁褓之中。及长兄守家侍母,弟则万里寻父,远涉乌鲁木齐。后父疾不愈,兄复割左股以疗,时称孝子,并谓“难兄难弟”。咸丰庚申之乱,兄秦开杰以保闾殉难牺牲,乡里感动,联名请旌。光绪初年,礼部奉帝旨旌表,咸谓“秦氏后双孝”。
一千多年来,无锡秦氏的历代子孙在其家族文化的熏陶下,无论是高官显贵,或是一介布衣,都显示出一脉相承的特点:一是书香传家,善学好读,工于文章书画。仅《中国名画家词典》中记载的无锡秦氏画家就有三十余人,留有传世著作者更是不计其数;二是待人宽厚,知天乐命,高寿善终者比比皆是;三是注重礼节,笃守孝道,尊老爱幼、家庭和睦已养成良好习俗。四是相貌端庄,温文尔雅。远在明朝,人称“无锡城中面目娇好、衣饰光鲜、行止儒雅者,必是秦氏子弟也”。该家族优点,一直延续至今也。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