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复旦学子解谜:三峡悬棺主人为古百越人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5-11-22




三峡悬棺的原始主人到底是谁?这个为中国考古学界所争论的千年之谜,到目前都还没有唯一的定论。复旦学子闫鹏荣则通过遗传学手段证明了是3000年前的古百越人将棺木置于崖壁之上。而他这一发现也将作为即将举行的挑战杯全国决赛的参赛项目参与角逐。

闫鹏荣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2005届毕业生,早在前两年暑期社会实践时他就对三峡的悬棺充满了好奇。为此,闫鹏荣借着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亲自到湖北恩施悬棺点进行考察,经过老师的帮助,闫鹏荣终于获得了50个悬棺古人的骨骼样本。然而因为长江流域空气潮湿、气候多变,古DNA中所能“说”出的有效信息几乎被破坏殆尽,他经过2个月才从16个样本中抽取了2条集中了遗传信息的DNA序列。闫鹏荣如获至宝,因为古DNA的提取难度非常大,这对他已经是莫大的激励了。就这样,这两个小小的“密码”如同奖品,在它们的刺激下,近半年的时间里,闫鹏荣对剩余50个古人遗骨里的DNA序列进行抽取,并最终获得了7个作破解“悬棺”之谜的密码。

这些密码到底是哪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特征?这个破解过程比获取古DNA还要耗时得多。为此,闫鹏荣遍寻文献资料,又花上了几个月将它们与58个人群、33个民族的各类基因信息进行一一比较。最终发现,古代悬棺人的遗传序列上的信息与侗台人及南岛人所具有的特质非常相近。而后者是由广东、福建一代的古百越人迁徙融合形成的。

对中国最为神秘的悬棺——三峡悬棺,考古界一直争论不休,普遍认为它们的主人要不是古百越人、要不是四川贵州一代的巴人。“而我从遗传学的密码分析来看,证明了他们是古百越人的说法。”

在破解古代“棺人”遗传密码的过程中,闫鹏荣经历了提取古人DNA的“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也让他有了用新方法提取现代DNA的念头。通过对硅胶吸附法的改进,闫鹏荣的思考果然换来的新的收获,为此,他还打算对这种新方法申请专利。

链接:同门四人勇闯“挑战杯”

在挑战杯大赛的历史上,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的同门三人勇闯挑战杯,并获得了最高奖,这种情形在挑战杯历史上绝无仅有。他们分别是李辉的《指间区纹的进化和遗传》》、林凌的《上海越族后裔与高山族的渊源》、杨宁宁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论的遗传学求证——汉族遗传机构初探》等,据了解,这三位获奖者有着他们的指导老师都是复旦大学教授卢大儒,而本次闫鹏荣参赛的学术项目也是由卢教授指导的。

新闻晨报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