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龚循明的陶瓷艺术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5-11-12]
缘识陶瓷艺术家龚循明先生,并拜见了他不少的陶瓷艺术作品,感受颇深。同时又赏读了他的陶瓷书画中的“印象山水”、奔马、人物、画册、和文章,还有各方面的评论,因之在我脑海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我们的交谈中,获悉他的书画艺术是启蒙于美术老师梁海骄,是从西方的素描和色彩入手的,至今他一直念念不忘。现在还帮助几位失学儿童上学,并用一种科学的特种方法扶贫,情真意切,可见他这种“尊师和爱心”的品德更值得嘉许。
龚先生的陶瓷书画形成已见于自述和简评之中,他能将东西方两大文化融会贯通,自辟蹊径,打造出陶瓷“印象山水画”来,这已是战功卓越了,他因为“艺术之美产生于心灵对自然万物的爱,而艺术的境界是在于心灵对社会和自然印象感悟后的自我表现。山水画是通过社会生活和自然景物的印象感悟来表现画家心灵的印象中的神像,超脱其真实生活的限制,须自然生活法则对景物印象的认识而净化后再创作,使之成为艺术真宝”。
龚先生的“印象山水”是兼工带写,表意为主。画面光彩夺目,幽雅抒情,野趣盎然.画作的气氛自然幽静而情动,稳重而洒脱,水波淡雅又能感觉到流水声,有一种精美神迷,流光徘徊的特色。在表现技法上,既有西方“风景油画”的色彩,又有传统禅定笔墨的韵律,将西方印象色彩的激情与东方传统笔墨的神韵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走出了适合他自己的“印象山水”之路。他的山水画以自然灌木阔叶树造型居多,即使是雄壮的大山、大水,也有以近乎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而在画面中也看不到陡峭和险恶,只要美妙艳丽的绝伦。但能从他的“印象山水画”中感受到色彩斑斓的时代,自然幽雅的人文和今日兴旺发达的气氛,他创造的是“东方现代的世外桃源”。可谓当代的艺术之宝。
在他的“人物画”中,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一些似芳草、香花、村姑自喻自况的诗人又再度复活;在看他“奔马”时又会感到他是一个勇猛、豪放而狂奔的年轻汉子;而在“山水画”里确能体现出他的沉稳、规矩,是一位有室的学者贤人。龚先生的陶瓷艺术和“印象山水”已经走向成熟的方兴未艾阶段,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赞赏,人们可以从中吸取艺术营养。至于如何防止有人生搬硬套,劝阻人们滥用,那是以后要注意的事情。当今需要我们如何全面的认识龚先生的“印象山水”成果和卓越的“陶瓷艺术”成就。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相信这位“瓷都的艺杰”,终将会留名于“中国陶瓷艺术史册”的,那是可以预卜的。
中国是陶瓷的故乡,历史悠久。生产最早的陶瓷距今11000年(江苏省溧水县回峰仙洞遗址),在距今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是制陶业的“发达时期”,到了秦汉制陶业已发展到了“繁荣兴盛时期”,当“唐三彩”出现后,大唐将中国制陶业推向了“鼎盛时期”,同时也振兴了“瓷业崛起”,史称“陶冶盛世”。宋元是制瓷业的“发达繁荣时期”,明清的陶瓷业也进入了“繁荣昌盛时期”,在清代的乾隆年间已发展到了“瓷业盛业”的边缘,可惜的是“盛了一个边”就落幕了,因清末的腐败使中国陶瓷业就此衰落,这头中国的陶瓷雄师因此沉睡了,整整睡了一百六十多年。正是因为有象龚先生这些开拓者,才将这头睡狮无情的拉醒。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我们不难看出,每一次陶瓷的“发达和繁荣”都是由陶瓷工艺技术革命而兴起的,而每一次“陶瓷盛世”又主要是由文化艺术革命而超越的,但更重要的是“陶瓷的兴衰”与“国家的兴衰”是同步的。今天的中国陶瓷业在技术上还处在解读前人密码和完善古人官窑工艺技术的阶段,在艺术上也未能达到古人的那种“大雅”和“大美”之地。现在烧制的“官窑瓷器”还不能以假乱真,要做到“真”而比“古人”的“上品”还要高明,还要精彩,这样才能实现打开窑门全是国宝。搞技术革新和创作的还未造出能代表这个时代的新瓷器来,在这个领域里也未能全方位开发,如砖石瓷、玛瑙瓷、金刚瓷、纤维瓷、软瓷和软陶、瓷陶、砖石陶、玛瑙陶、金刚陶、纤维陶等,还有现代的思维瓷、能量瓷,以及思维陶、能量陶。在艺术创作上,面对的是如何从工艺技术极品走向艺术极品,前人官窑瓷器往往都能达到工艺和艺术双极的水平,所以能称之为国宝。回首往事,思考今天真有些沉重,也感觉到龚先生这些开拓者们任重而道远。
在欣赏龚先生的陶瓷艺术作品和了解他的“印象山水”探索,使我心情激动,感想许多。在这里,只作为抛砖引玉写出以上的点滴认识。我相信,各位欣赏者,观赏了他的作品之后,一定会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北京 张泰宗 中艺网)刊登于2005年4月4日《瓷都晚报》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