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黄埔”见证辉煌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5-11-09]
在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5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的讲话单霁翔
今年,是有中国考古“黄埔4期”美誉的“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结业50周年。由国家文物局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学会、河南省文物局参与举办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参加活动的有当年的教师和辅导员,也有学员代表,大家欢聚一堂,重温那段充满激情的流金岁月。在此,我代表国家文物局向各位专家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20世纪20年代,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在中国考古学的初创时期,从事考古工作的人员不过寥寥数十人,他们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开展了一些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家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基本建设。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发展,解决当时考古力量薄弱和专业人员极度缺乏的问题,在1952—1955年4年间,由当时的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国家文物局前身)、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前身)和北京大学联合举办了4期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抽调全国各大区、各省市文管会、博物馆干部参加,共有346名学员接受了系统的文物考古培训。著名学者裴文中、梁思永、夏鼐、曾昭燏、郭宝钧、马衡、唐兰、张政烺、尹达、翦伯赞、韩寿萱、向达、苏秉琦、阎文儒、陈万里、梁思成、傅振伦、张珩、徐邦达、启功、莫宗江、宿白、安志敏、石兴邦、王仲殊、罗哲文等人参与了训练班的教学和组织工作。
举办4期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为文物事业培养了大批业务骨干,缓解了专业人才紧缺的状况,为在全国范围开展大规模考古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当时的学校教育和文博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提供了良好的教学范例。
这4期学员是新中国第一批接受系统考古训练的工作人员。建国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这4期训练班学员是中国考古工作的骨干力量,他们组织了一系列重大的文物考古项目。在五、六十年代,没有这批学员参加抢救发掘,中国的文物无疑会遭受重大损失。各省由训练班学员陆续组织的省内培训班也扩充了基层考古力量。因此,这是一项高瞻远瞩的人才培养工作。
80年代以后,训练班的学员陆续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但许多先生直到今天还在文博战线上继续发挥着余热。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许多年轻人迅速成长,挑起了学术研究的大梁。50年过去了,培训班的教员们已成为中国考古学界的泰斗,而这4期培训班学员也因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赢得了中国考古“黄埔4期”的美誉。他们为中国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在中国文物保护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可以说,这4期培训班学员见证了新中国文物考古事业辉煌的发展历程。
我们举办纪念活动,就是为了继承和弘扬考古训练班学员们的奉献精神。在老一辈考古学家的教导和传承下,训练班的学员们在当时非常艰苦和复杂的条件下,从事文物考古工作,逐渐形成了我国考古队伍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安贫乐道、严谨求实的光荣传统和良好作风、学风,并且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代代相传。
50年来,中国文物考古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以4期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为基础,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专业人员培训和学科教学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国文物博物馆从业人员总数已达6.5万人。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10多所高等院校设立了考古专业,每年培养众多高层次专业人才,逐渐形成了考古学科老中青结合的学术梯队。最近2年,配合学校教育,国家文物局陆续举办了文物局局长、考古所所长、博物馆馆长、古建所所长和田野考古等一系列的培训班,受到业内的关注。今后国家文物局还要继续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研讨班,实施人才培养计划,进一步推动在岗培训,建立一支思想好、作风硬、业务精、具有团队意识,适应现代学科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推动学科进步。
21世纪中国经济建设迅猛发展,伴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等大型基本建设项目的上马以及城镇化进程加快,考古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做好重点建设工程中的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是我们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中心任务。目前,全国各考古研究单位已经基本完成了主要业务人员的新老交替。弘扬考古界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打造一支兼具优良作风和现代化学术素养的研究队伍是文物考古事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新的世纪里,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老一辈考古学家艰苦奋斗、默默奉献的优良作风和谦虚谨慎、严谨求实的传统学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扎实工作,将中国文物考古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中国文物报)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